辽宁兴城高家岭乡:科学发展棚菜事业 创特色农业品牌
辽宁兴城高家岭乡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本乡实际,制定调整思路,加大项目开发,从“自然、科技、管理”三方面着手,科学发展“棚菜”事业。
依托自然资源,棚菜立乡
高家岭满族乡地处兴城市西南部距市区53公里处与隔六股河相望的绥中县毗邻。辖10个行政村,有耕地面积3万亩。位于六股河的中下游,两岸是淤积平原,土壤肥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天然基地。现在,棚菜生产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总面积发展到5000亩,约750,000延长米。乡党委、政府认准了棚菜生产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致富门之路。由开始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向高科技、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今年,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动员农户自筹资金200万元,并帮助农户办理贴息贷款750万元,乡政府为了加快发展棚菜基地办电投资38万元,在西边村建起了百亩高科技棚菜示范园区。成立合作社育苗中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棚菜立乡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科技资源,实现高产
科技求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必须依托科技支撑。该乡发展设施农业起步比较早,上世纪80年代该乡就开始发展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棚菜种植经验。该乡在坚持做好科技培训的前提下,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基地。邀请学院有关专家教授为农民现场授课指导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几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同时,从高校有针对性的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从而使棚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引进了辣椒,茄子,豆角等10个新品种。推广应用了辣椒、茄子嫁接、拱棚微灌、等6项新技术。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应用,既为春提早、秋延晚的常规生产带来了高效益,也为越冬菜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参与并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依托管理资源,科学规划
高家岭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将发展设施农业纳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一是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分赴深入各村组,勘察地点,了解水源,做好规划,即《兴城市高家岭乡设施农业建设规划》;二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主管乡长为副组长,各包村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总责,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狠抓设施农业的调整。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大棚建设必须集中连片,新建高效日光温室大棚每米由政府协调帮助贴息贷款2000元,以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该乡还了成立现代农业设施蔬菜育苗中心,在西边村建成兴城市高家岭乡现代农业设施蔬菜育苗中心1处。占地100亩,建设办公、厂房30间,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0座,配套保温防寒、降温、灌溉、补光、防治病虫等设施;
此外,高家岭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棚菜户成立蔬菜协会,有组织地搞好蔬菜小区建设,做好对棚菜生产、技术、价格销售的全面工作。消除棚菜户的后顾之忧,并建立由74人组成的营销队伍,与沈阳、长春、和内蒙古等省内外蔬菜经销商建立了长期供求关系,畅通了销售渠道。(李彪 李也 金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