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江苏宝应特殊教育学校:无声世界流淌爱

2010-01-29 08:28:06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哑儿童;这里有一群特殊的教师,他们淡泊名利,将一份份无私的爱献给了聋哑孩子,化成了他们心头一缕缕温暖的阳光。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群体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校长每天关注“天气预报”

  提到特校的老师,就不能不提他们的领头人——校长董乃银。熟悉特校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特校能从当初的“满目破败”发展成如今的省内外特殊教育行业中知名学校,毋庸置疑,其中凝结着作为开拓者的他的一片心血。

  为了给聋哑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董乃银四处奔走,到处求援,用“跑断腿,磨破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坐冷板凳有时一坐就是好半天,但他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这份对事业的执着,真是源于他对残疾孩子深深的爱。特校的老师说,他有个习惯,每天都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每逢天气变化,他都要来到学校或电话提醒值班教师查看学生穿衣盖被情况。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他更是坚持到校查岗。当聋哑学生生病的时候,不管是在学校的“小病房”还是在医院,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他都要前去看望。有一年的冬天,下了第一场雪,妻子给女儿买来了一件漂亮的羽绒服,第二天,妻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他告诉妻子,有一女生,父亲已去世,家庭十分贫寒,羽绒服被他送给她了。

  刘老师劝学

  残疾通常联结着贫困。学生葛学富比起其他孩子有着一个更为特殊的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常年寄养在残疾并且年迈的爷爷家。后来,他辍学了。他的父母把他带在身边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为了动员这名辍学的学生,刘来权老师多次到葛学富家里劝说他的爷爷,与他父母联系,动员葛学富入学,并承诺在学校里主动关心他,每次送葛学富回家的任务由他承担。在他几乎是恳求和多次奔走下,葛学富的父母终于感动地答应他,让孩子重返校园。

  其实,他动员的像葛学富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每年夏天,他都要到许多乡镇、村组调查动员聋儿入学。他总是顶着一头烈日匆匆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一个动员对象就问长问短,不肯放过一名残疾儿童。在他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我县聋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逐年上升,位居全省前列。

  张老师像妈妈

  一位教育界前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多年来,特校的二十多位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教育理念。张晓文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张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叫李泽民。他家家境贫寒,手脚又不方便,上课时,其他同学都可以把字写得很好,可他连笔都握不好。可他自尊心强,总是在努力练习写字。张老师发现后,课后就主动辅导他写字,鼓励他一定要将字写好。在张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督促下,一学期下来,李泽民可以写出比较漂亮的字了,考试成绩从三十几分上升到六十几分,学习的信心倍增。那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张老师看见他脚上穿着破运动鞋,浑身冻得直抖,当即心疼得掉下泪来。下课后,张老师立即把他带到商场,给他买了双鞋。后来,他在造句时写道:“张老师像妈妈。”

  刁老师给她一个家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而留守儿童却得不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关爱与温暖,留守残疾儿童更是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在特校,刁志华老师为每个留守孩子确定了帮扶教师;作为党员,他更是身先士卒。五年级的张静同学是他的帮扶对象。这位同学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家庭条件不好,常年在外打工,每次来学校,时间都很短暂,只知道给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孩子养成了伸手乱花钱的坏习惯。为此,刁老师经常找她谈心,告诉她要节俭,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天气冷了,刁老师送来棉衣棉裤;生病了,刁老师送她去医院就诊,为她支付医药费。在生活上是多关心,在学习上更是严要求。张静同学本身有点残余听力,他便经常找时间对她进行语言训练,要求她多说多练。经过几年来的坚持,她已经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学习成绩更是一直稳居班级前列。刁老师还发现她喜欢舞蹈,便常用优秀聋人舞蹈家邰丽华的事迹鼓励她。通过刻苦的练习,近年来她已成为校舞蹈队的主力队员,多次外出表演和参赛。

  胡老师有本“爱生日记”

  作为一个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要走进聋哑学生的内心就更难。胡红华老师像其他优秀的老师一样,常常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这段文字摘自胡老师的日记:2000年6月15日,天气晴朗,我却因为朋友催促调动工作的事情,心情不是很好。今天也是我结束在教育局加班回校上课的日子。第一堂课上,我仔细地看着每一个学生,担心着这一段时间的疏离。他们静静地坐着,同样地注视着我。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打着手势对我说:“老师,我爱你,想你!”其他学生也纷纷说,老师,我们喜欢你,我们想你。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生中永远凝固定格的时间。那一刻,我含着眼泪注视着他们那种真诚的目光,我问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时刻?

  那一天,胡老师真正地感受到,他的选择是那么的坚定无悔,因为他的付出得到了爱的回声。他已走进了这群特殊孩子的心灵深处。

  然而胡老师初为人师之时,接近这群孩子并不那么容易,许多聋生存在着自私、孤僻、疑忌、好斗等不良心理品质,阻碍着他与他们的交往。张定训便是他重点注意的一个孩子。刚入学时,他已15岁,远超过了规定入学的年龄,胡老师说服学校收留了他。然而一开始,他便显现出许多与其他学生难以相融的问题。他很霸道,常常欺负小同学;他常孤独地远离集体的活动,用敌对的眼神望着周围的一切……对这个学生,胡老师不是头痛,而是心疼。摸准所有情况后,胡老师开始对症下药,首先给他最贴心的关怀,带他吃一吃家常饭,让他感受家庭的温馨;把自己崭新的衣裤送给他,让他外在美起来,心里暖起来;常找他谈心,单独传授、渗透一些他这个年龄本应知道的知识和事情……渐渐的,张定训开始改变了。一年之后,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两年后,他光荣地当选为班长;四年之后,他获得“县三好学生”的表彰;六年以后,他的书法作品在市里获奖;步入初中后,他光荣入团,成为学校首批团员,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又被评为县“身残志坚好少年”。如今的他被学校推荐到江南某企业就业,由于他勤恳能干,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

(宝应实践办)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