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2010-01-29 09:55:1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绿色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它强调通过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当前低碳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正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加以扶持,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可以逐步减少我国能源对高碳资源的依赖,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也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后,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浓度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程度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呼唤正日趋强烈。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以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建立起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从国际社会来看,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以来,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寻求低炭经济发展之路。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英国则通过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战略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底基本建立成低碳经济社会;除美国以外,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选择。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是可见,改变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了寻求一条顺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国国情的新型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的发展,发展是指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中国而言,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做好环境保护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三分之二。在未来的30年里,我国将继续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进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消耗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时期,必然加重“高碳经济”病象,从而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把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 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26.5亿吨标准煤,比2006年同比增长7.8%,仅“十一五”计划的头两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年均4%的预定增长目标。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上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占世界比例的20.7%,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针对于此,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如此短时间内要实现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必然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因此,加快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好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情况表明,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以往的发展观念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转变我国以往的发展方式、调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要在我们发展的具体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快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会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其次应该从创新机制入手,我们说的创新机制,包括结构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创新中,我们要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我国在2006-2007年两年间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力,关闭了大量的小煤矿、小火电厂、小炼钢厂和小水泥厂,2007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27%,随之单位GDP废水COD排放也下降了3.14%,二氧化硫排放也下降了4.66%,结构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效果见效很快;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要及早谋划、早做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储备,当前要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依托现有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在制度创新中,我们应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机制过程中,我们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通过结构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
当前,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低炭的能源生态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发展浪潮面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制订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并落实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大力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低碳能源,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后,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浓度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程度加剧,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呼唤正日趋强烈。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以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建立起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从国际社会来看,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以来,随着全球气温变暖问题的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寻求低炭经济发展之路。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英国则通过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战略目标: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底基本建立成低碳经济社会;除美国以外,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选择。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是可见,改变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了寻求一条顺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国国情的新型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的发展,发展是指为了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中国而言,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做好环境保护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三分之二。在未来的30年里,我国将继续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进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消耗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时期,必然加重“高碳经济”病象,从而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把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 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26.5亿吨标准煤,比2006年同比增长7.8%,仅“十一五”计划的头两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年均4%的预定增长目标。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上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占世界比例的20.7%,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针对于此,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如此短时间内要实现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必然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因此,加快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好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情况表明,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以往的发展观念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转变我国以往的发展方式、调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要在我们发展的具体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快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会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其次应该从创新机制入手,我们说的创新机制,包括结构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在产业结构创新中,我们要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我国在2006-2007年两年间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力,关闭了大量的小煤矿、小火电厂、小炼钢厂和小水泥厂,2007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27%,随之单位GDP废水COD排放也下降了3.14%,二氧化硫排放也下降了4.66%,结构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效果见效很快;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要及早谋划、早做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储备,当前要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依托现有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在制度创新中,我们应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机制过程中,我们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通过结构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
当前,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低炭的能源生态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发展浪潮面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目标,我们要制订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并落实地方、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大力发展水能、核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低碳能源,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作者:中共福州市委讲师团 贺晓军 吴金平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