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口长塘乡:瞄准问题抓整改 瑶族同胞得实惠
长塘乡地处雪峰山腹地,是湖南省中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山区乡,地广人稀、山路崎岖、典型山区,一直制约该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湖南洞口县长塘瑶族乡围绕“打造文明富裕和谐瑶乡”这一主题,紧贴乡情实际,瞄准存在问题抓整改落实,收到好的成效。截止目前,全乡上下共解决各级各类问题258个,规划产业发展项目4个,新出台制度措施5个,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了人民满意工程。
瞄准经济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整改
第三批学习实践启动以来,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深入调研,把脉乡情,科学提出了“山水立乡、开放带动”的发展思路,具体走“山上建基地,山下兴加工,水上建电站,路边搞商业”的发展之路,写下了长塘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打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长塘乡党委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了4000多万元用于水、电、路、通信、广电等基础建设,瑶乡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该乡突出抓好“一桥一路一站一园”为重点的“四个一”工程,即:山龙渡桥项目、“长双”公路二期工程、浙湘水电站和帝一农家庄园。去年9月,投资385万元、总里程16公里的长塘河域沿江大道全线贯通,截止目前,全乡所有村村(组)公路全部实现了公路硬化,“经济大动脉”的接通,为人民群众来往长塘、生意买卖、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促推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架设科教兴乡的“富民桥”。“读书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为解决长塘人文化素质不高、经济发展不优、教育水平落后等问题,长塘乡党委政府把科技兴教富乡作为重中之中的工作来抓,他们在抓好“软环境”的同时,想方设法改善“硬环境”,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改造教学设施。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他们借此东风,加快了“兴教大桥”的进度,去年10月份,投资100万元的乡中学桥项目全面峻工,通往乡中学唯一通道的开通,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极大的调动了瑶汉同胞及师生的办学上学的积极性和动力。
开建产业富民的“加工厂”。长塘瑶族乡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线,积极发展山林经济和乡域经济,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建起了“产业富民”的“加工厂”。利用典型山区的气候特点,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在老艾坪、山龙、南山、正龙等村建成了“万亩西药都”,种植了天麻、尾参、射干、金银花等十多种名贵药材,2000多名瑶汉同胞直接收益。紧紧围绕竹业、药材、果蔬、根雕、畜牧、木材、种植为重点,坚持山上建基地、山下兴加工,做大做强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药材生产带、特色养殖生产带、反季节蔬菜生产带和特种果生产带等“四个生产带”,从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经济迸发活力。相继成立了两个专业经济合作协会,一是延季西瓜专业协会,另一个是荞头专业协会。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老山界”腊制品香名远播。小型木竹加工企业逐年增加,现已增加到36家。
瞄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抓整改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群众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科技、卫生医疗、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服务。
解决“病难看”的问题。长塘乡由于地处偏僻边远山区,卫生设施落后造成长塘人“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中,该乡把解决瑶汉同胞“病难看”当作主要问题来抓。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投入乡镇卫生医疗,健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卫生合作医疗惠及千家万户。全乡参合农民1251户,4660人,参合率达93%,去年发放550多人次医疗补助,补助总额达50多万元,平均补助率达74%,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解决“事难办”的问题。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长塘乡注重优化科学发展环境,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事难办”的问题,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机关职能部门及干部的服务意识。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在每个村设立了群众工作站,工作触角前移,对发现的矛盾隐患,协调所在职能部门,及时疏导化解。对不能解决的信访事项,严格依照信访代理实施细则和其他重大事项委托规定的程序进行代理。对群众其他重大事项代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便民、公开、依法、高效、无偿”和“只要方便群众就办,只要群众授权就代”的原则,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到目前为止,全乡10所有群众工作站、35名工作队员共走访群众1286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等各类信息582条,调处家庭邻里纠纷14起、宗族矛盾2起、息访4起,为群众代理信访及其他事项14件,解决涉及群众现实利益的问题258个,真正树立了为民的服务意识,让瑶汉同胞感受到党的关怀。
解决“舞难跳”的问题。为帮助瑶族同胞丰富发展民俗文化,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瑶族形成的特具风俗风情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瑶民盘王节、趴架节、过老鼠年,雪峰山民的吃乌饭、喝熬茶,瑶民服饰等活动,编印了《科学发展新瑶歌》,有效地提升了长塘“瑶家民俗风情”的知名度。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竹雕艺术,中央七台农广天地栏目组深入长塘实景拍摄整个工艺流程。瑶家民俗舞蹈——《棕包脑》登上邵阳市首界艺术节舞台,获高度赞誉,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瞄准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抓整改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该乡注重借此东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建章立制,破解基层党建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领导联点帮扶制度。采取“领导联点、支部联建、党员联帮”的方法,建立领导党建联系点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在全乡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基层党建共建活动。老艾坪村地处山峰山腹地,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群众观守旧、收入偏低一直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学习实践活动中,乡党委书记胡小革亲自挂帅,担任老艾坪村的联系点领导兼科学发展指导员。活动启动后,胡小革书记蹲点吃住在村里,与群众一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晚上时间召集全村21名党员开会商讨村里的发展规划,帮助村里找准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确定老艾坪村山林经济与种植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和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带领全村448名群众开地拓荒,种植了400亩山药,预计年收入达60万元以上。
建立健全干部双签到制度。他们围绕“建立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目标,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了《长塘乡干部日常工作制度》,推行干部上下班双签到制度,干部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双签到制度即上班签到和下班签到制度,签到册由乡党委书记和乡党委纪检委员具体负责,每天清查一次,每周小结一次,每月讲评一次,并把干部的出勤率作为年终评功评奖及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乡党委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了干部日常工作的正规化的制度化,较好的促动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年来,全乡共9名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使用。
建立健全驻村包干责任制度。为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党建工作水平,乡党委建立健全了驻村包干责任制度。规定每个班子成员负责联系一个村,把党政班子成员分工与驻村工作结合起来,以户为点,以村为面,以区域为片,抓好点、线、片等“三长”的组织与管理与工作,并签订责任状,建立工作台账,并把驻村工作与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确保驻村工作的落实。通过开展驻村活动,进一步落实“以村为主”的工作机制,村支“两委”执政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肖智群、尹军峰、向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