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凯里乌利寨:新农村建设让小苗寨今非昔比

2010-02-04 08:40:5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贵州乌利寨是凯里市三棵树镇朗利村的一个自然寨,全寨有6个村民小组,共220户,1230人,耕地面积350亩,森林覆盖率达85%,地理环境优美,风景别具一格。近年来,该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组管委”模式的推动下,积极唱响新农村建设曲,成为凯里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雨天走路一身泥,出门行走绕弯弯”,是曾经的朗利村乌利寨的真实写照。赃、乱、臭现象普遍,农民生活艰苦。在道路未硬化以前,该寨村组道路不通,行走十分困难,农民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加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致富路子狭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穷和落后伴随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近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改变寨容寨貌、促农增收致富”为抓手,积极“对症下药”,多举措、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基层组织“活”起来。针对山区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村民小组建设薄弱的现状,乌利寨积极探索农村村民小组管理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2008年在石龙寨“组管委”经验的基础上,(组管委就是组级管理委员会)成立乌利寨组管委,将乌利寨组长1个人的工作层层分解到现在的6个小组长身上,并经过“一年一换”不断推选出新的小组长,进一步把责任细化、明确化,加强了组级工作力量,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效避免了遇到事情互相推诿、发生责任相互推脱的现象,激发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热情,较好实现了组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有利于实现全寨共同富裕。

  基础设施好起来。村组道路硬化后,靓丽的组道把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方便了办事、加强了联系。排水沟规划建设后,村里的污水“有处可去”,臭气明显减少。粪棚整治后,鸡、鸭、牛等家禽牲畜的粪便堆放有序,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种植的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厕所改造后,农村入厕条件有所改善,确保了外来游客入厕有方向、入厕不用愁。垃圾池统一规划建设后,确保了全村垃圾的集中存放,避免了农村垃圾的满天飞舞和随处可见的不良现象。目前,经群众投工投劳共计3290余个工作日,共完成进寨道路硬化450平方米;完成房前屋后院落硬化8000平方米;完成田间块石步道建设1500米;完成村级步道硬化1000米;完成排水沟建设2500米;完成粪棚整治14个;完成改厕28户;完成垃圾池建设3个,现已投入使用。

  寨容寨貌靓起来。组管委在组织实施项目的同时,采取粘贴醒目的村寨卫生公约、与农户签订卫生责任状、发动群众参与保洁活动、督促群众落实卫生任务、定期对公共道路进行划区域打扫和保洁、悬挂卫生执行情况公告牌、自编特色的竹框垃圾桶等方式,进一步改善村寨卫生状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卫生制度,在全寨掀起寨容寨貌保洁活动,全力营造良好的美化环境氛围。

  思想观念变起来。该寨组管委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逐渐转变以往的“等、靠、要”的落后观念,积极开展科技种植培训、宣传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之路。通过“筑巢引凤”,不断完善设施建设,让外出务工的有识青年纷纷返乡,自谋出路,自主创业,尝试性地走符合本寨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如针对该寨群众普遍认为种菜没有销路,种其它也没有市场,“宁可荒地、不种蔬菜”的传统,“组管委”逐家逐户进行思想动员,并结合本寨折耳根(又名鱼腥草)种植大户王正洪、莲藕和高笋种植户杨涛、养鸡户王奉平及养猪户杨智等年轻人的影响力积极宣传,使群众思想观念有所转变,较好完成了2009年的40余亩的蔬菜规范化种植,结束了该寨历来冬季闲置土地习惯的历史。

  文化娱乐动起来。为加强各种节日气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寨组管委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5000余元,购买了新篮球板,布置了农村罕见的“灯光篮球场”,并以此为活动载体,在农闲时间、逢年过节或者有重大庆祝活动的时候,采取敲打锣鼓载歌载舞、举办文艺晚会、民族文艺汇演、举行篮球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办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国家的好政策、好做法,充分表达对党恩、党情的感激之情,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该寨群众的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00多元提高2000多元,乌利全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放眼乌利寨,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人人面貌笑逐颜开。

(小欧 聂独席)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