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科学发展涌热潮

黑龙江五大连池和平镇学习实践活动纪实

2010-02-04 08:50:27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北疆大地,瑞雪纷飞,矗立在寒风中的北方小镇——黑龙江五大连池和平镇,处处涌动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党委辖15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9个,共有党员456名。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黑龙江五大连池和平镇党委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依托“五项载体”,突出实践特色,认真抓好统一思想、提升素质、分析检查、解决问题和制度保障“五个环节”的工作,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受到了省委和黑河市委巡回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取得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效果。

  “一十百千”——寻思路

  五大连池和平镇以农业种植为主,因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作物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农民增收步伐缓慢。特别是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如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镇党委班子的重要课题和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平镇党委在活动开展中,认真组织开展“一十百千”(即:每一名党员干部,利用十天时间,深入村屯、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发展大户、贫困户等达百家,撰写调研报告或材料、填写征求意见单等千篇)调研走访活动,共谋发展思路。活动中,共发放征求意见单1100余份,召开由党政班子成员、各站办所中心负责人、村干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经济发展能人、群众代表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讨论会23次,征集调查问卷 270余份,党委班子成员入户走访85人次,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10份、调研材料42 份。在“一十百千”调研走访活动过程中,镇党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调整了思路,确定了“打造五大连池西部农业强镇”的总体发展目标。活动结束后,通过过细致研讨,进一步明确了2010年全镇的发展思路,即:以贯穿一条主线(不断深入学习实践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两项重点”(招商引资、土地规模经营),实施“三分战略”(特绿色种植、规模养殖、技能劳务输出),打造“四大基地”(优质大豆种植基地、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蛋鸡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壮大“五项产业”(梅花鹿养殖产业、柞蚕养殖产业、淡水养殖产业、马铃薯种植及加工产业、老山头休闲旅游产业),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走“公司+农户+基地”的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经济实力,推动和平经济更大更好更快发展。

  “五字促学”——提素质

  镇党委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全镇实际,采取分类施教的方式,广泛开展了“五字促学”活动,确保参学党员全覆盖。针对党员的不同情况,采取“送”、“上”、“帮”、“补”、“验”五种方式组织学习。一是对离退休、老弱病残党员“上门送学”。对身患重病、年龄较高、行动不便等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建立了《特殊类型党员联系对接表》,采取派专人送文件、送精神、送学习资料上门的办法,督促其学习,共上门送学85人次。二是对流动党员通知“上网浏览学”。各支部派专人对流动党员的去向、住址、务工单位、联系方式进行调查了解,详细掌握了全镇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邮寄了《致流动党员一封信》,将镇党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邮箱地址和登录方法告诉每名流动党员,要求其定期上网登录邮箱浏览学习资料,利用务工休息时间,记学习笔记,并将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邮寄回来,由支部存档。三是对无书写能力、文化水平低党员派专人“帮助学”。针对农村文化水平低、书写能力差的党员,选派支部成员首先帮助其子女学习,由其子女平时帮助他们学习,支部帮学人员再抽时间定期进行指导。四是对缺课党员“抽时间补学”。在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学习过程中,对有事公出、下乡、到市里开会等原因缺课的党员,要求其利用早晚空闲时间进行补课学习。五是开展活动“全面验学”。机关支部将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编制成试题,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测试,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成果。教育支部在学习中,开展了自评、互评和点评“三评”活动,交流心得体会、评比学习笔记。通过开展“五字促学”活动,提高了全镇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能力、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能力。

  “四个必谈”——找问题

  为扎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开展了“四个必谈”活动,即:党政主要领导之间相互必谈、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之间必谈、党员领导干部与分管部门负责人之间必谈、部门负责人与普通党员必谈。活动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开诚布公地谈问题,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主客观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在分析检查阶段,镇村两级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之间谈话累计达470余人次。通过“四个必谈”活动,查摆出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工作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7个方面45个问题。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马上着手解决,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如:针对查摆出的畜牧业规模小、劳动力转移质量不高、农业机械不足等问题,对四平村生猪养殖小区进行了重点扶持,现存栏生猪已达4000头;通过农委、农机局新购入大型机械5台套。针对秋整地面积小、公益事业开展难问题,通过“场镇共建”联手等措施,引入大型机械7台,引导群众参与,全镇共投入大型机械23台套,整地7.8万亩;召开党员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各村共筹集“一事一议”资金120万元,修建了利民村通村路4.25公里、新民村砂石路1000延长米、济民村小塘坝蓄水工程等,使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

  “三大体系”——筑保障

  在活动保障上,构建了“三大体系”。一是健全领导体系。形成了由镇党委统一领导,党群办牵头抓总,各党支部共同参与的领导组织。建立了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村、帮助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帮扶贫困户的工作制度,保证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全镇共建立各类制度43项,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先后建立了干部学习制度、工作制度、民情恳谈等制度,制定了镇干部考核办法、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绩效考核办法和支部议事规则,建立了党员意识强化、党员能力增强、党员权利保障、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会议请假制度、推进工作落实制度、维护稳定工作制度和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三是强化考核体系。建立了镇党委和村党党支部责任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镇党委督导组负责具体指导督办,跟踪问效。成立了由精干人员组成的暗访组,采取巡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形式,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将各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列入目标考评范围,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乡村干部及农民党员评优和干部选用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镇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两项工程”——赢民心

  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中,镇党委大力实施难点突破和民生改善“两项工程”,认真解决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问题,通过省、市水务部门扶持,进行卫星运河清淤、灌区两侧护坡6000延长米;在和安村水田引水渠清淤2400立方米,解决了利民村、和平村、和安村近5000亩稻田的灌溉问题。针对经济发展慢的问题,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年共引进天益大豆经销加工、四平生猪养殖加工小区、和平村石材加工厂、富强砌块砖厂等4 个项目,引进到位资金2400万元。针对农民增收难问题,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完成秋季深松连片整地7.8万亩,落实明年连片种植麦豆轮作示范区2万亩。利用冬闲时间,共举办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270人次,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76人,预计到春节前可实现务工收入800万元,为明年备春耕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投资170 万元进行文明城镇建设,修建了3条共600延长米的白色路面,解决了中心农贸市场的占道经营问题。争取资金新建各站所集中办公综合楼1200平方米。完成了利民村4.25公里通村路建设,打深水井1眼,接通了利民1屯、2屯132户供水网线。落实农村低保410人,财政供养“五保”人员达73人。全镇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共补助中学困难住宿生4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3.3万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4户58间。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群众整修巷道、边沟,清理垃圾、柴草垛等,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李全国)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