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泉源乡:科学发展撑起农家女致富半边天
山东省郯城县泉源乡位于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处,辖3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4万亩,人口4.98万人,农村妇女1万余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在科学发展实践活动中,该乡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以信贷扶持为突破口,以致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力为保障,多措并举强服务,使全乡农家女在各行各业各显神通,撑起了致富半边天。
突破制约“瓶颈”,夯实农家女增收致富基石。目前,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薄弱。农家女要发家致富,资金是关键。泉源乡首先把信贷扶持当作整个活动的牛鼻子来抓。积极协调乡致富办、乡信用社,制定了《泉源乡信贷扶持农家女致富实施方案>>,安排专人负责信贷的申请,审查,发放等,然后组织机关干部入村到户深入调查了解农家女的信贷需求,全面了解农家女家庭状况、耕地、生产收入及信用状况等第一手资料,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明确农家女在致富项目上的资金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及时制定帮扶措施,放宽贷款条件,下浮调整利率,最大额度地保证了农家女致富项目信贷需求,让农家女吃上了“定心丸”。目前,全乡已发放小额贷款900多万元,评定信用农家女户600户,建立信用农户经济档案490户.有了资金的保证,农家女参与致富工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协作互动、社农双赢的新路子,使农家女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县人大代表、小王庄村妇代会主任王自侠在乡妇联的帮助下,争取贷款10万元,建起了畜牧养殖基地,饲养利木赞、夏洛来肉牛30头,羊50头只,一年纯收入6万多元。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优势,积极与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街接起来,按照农家女自愿、自主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她们参与合作组织,使她们在信息、资金、技术上优先,从而抵抗了市场风险。邵湖村有200多名农家女积极参加村里的桑蚕协会,在协会的帮助下,她们得到了协会提供的小蚕共育服务,靠养科技蚕增收致富。目前,全乡有2000多名农家女参加了黄烟生产协会、无公害种植林果协会、畜牧协会等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
选准致富项目 ,加快农家女增收致富步伐 。抓引导上项目。立足泉源实际,发挥传统优势,在致富项目上确立了无公害种植林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为重点,不断鼓励妇女逐渐从土地中走出来,逐步向服务、饮食、商贸运输、加工流通等行业领域延伸。引导农村妇女选准适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项目,寻找致富门路和致富项目,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外出参观。共组织妇代会主任、致富带头户外出参观学习90余余人次,先后邀请8名女企业家、女致富典型作现场报告,推荐致富项目。邀请的山东孔师制衣公司经理胡爱荣的创业报告、项目介绍,现在发展工艺品加工网点5处,从业妇女达150余人。抓典型带项目。大力实施村村都有3—5名女能人带动工程。经过调查摸底,对一些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妇女优先扶持,把她们培养成致富示范户,充分发挥“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一带一、一帮一”,全乡500多名农家女成为致富模范户,带领6600多名农家女人人有致富项目,1200多名农家女在活动中脱掉贫困的帽子。长卜村妇代会主任宋学芳和编制厂“联姻”,使全村500多名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家女增收致富能力。协调农业、林业、烟草、畜牧等部门,抽调8名技术骨干组成致富活动服务工作队,深入村组,对农家女进行科技培训,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抓住县里开展科技“三下乡”的契机,积极组织广大农家女参加,全乡有1200多名农家女参加了“三下乡”活动,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0多期,发放培训资料1万余份,培训农村妇女3000人次,50多名妇女参加了农广校大中专学习,8000多名妇女掌握了1-2项实用新技术,一大批带动妇女科技致富农村妇女人才脱颖而出。大马庄村农村妇女白艾红通过参加妇联举办的科技培训班,掌握了奶牛养殖技术,并带头在本村建起了一处占地5亩的奶牛养殖场,仅出售鲜牛奶一项,年收入5万元。通过参加编织“阳光工程”培训,全乡3000多名妇女掌握了编织技术,从事手工艺加工,人均每天可收入20元左右。
(李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