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四川高坪吊马坝村:和谐山景入“画”来

2010-02-09 11:31:16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山下,上千亩的柑橘林郁郁葱葱;山上,数万株的核桃树在风中挺立;山腰,一条条“天梯”和“天路”蜿蜒迂回;山上山下,时时传来在园中劳作人民的欢歌笑语……一幅幅恬静和谐的画卷,它凝聚着高坪区江陵镇吊马坝村人的心血和智慧,展示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充电洗脑”:村民素质与时俱进

  阅览室的书架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养殖、种植、卫生等科普读物,几位村民一边津津有味地阅读,一边在笔记本上作着记录。“现在,村民学习可方便了,读致富书籍、看技术培训光碟、上网查市场信息都可以在这里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负责人告诉笔者。

  前些年,吊马坝村产业经济主要依托传统种养殖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民观念落后,做产业缺技术、想致富无门路,便纷纷南下务工。面对严峻的现实,镇上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捐助,在吊马坝村成立了“村民素质教育学校”。学校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购置了电脑设备,完善了规章制度完善。为了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学校还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聘请省市区农业专家及本地“田秀才”、“土专家”深入产业示范区释疑解惑、培训技术,面对面示范、手把手实践、心贴心交流。

  “不打麻将不打牌,有空就到学校来。开拓眼界学技术,发展产业早致富。”61岁的村民张民信用这样几句顺口溜表达参加素质教育培训后的激动之情。

  “老树新枝”:柑橘产业重现辉煌

  柑橘产业是吊马坝村的支柱产业,曾创造了年总产量800吨的辉煌纪录,也给广大桔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近年来,由于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过剩等原因,柑橘出现了大量滞销,柑农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面对这一困境。镇党委政府和村级班子经过冷静思考和细致分析,决定走二次创业发展之路,让老树焕发新枝。

  思路清则方向明。该村遵循“良种良育、良种区域化”原则,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建成120余亩的柑橘母本园1个,成片高换改良柑橘树11000株、新栽优质柑橘70000余株,开发了塔罗科血橙、春见、天草、不知火、脐橙等17个优良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柑橘的品种,有效地调整了果品结构。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产、销管理方法,采取“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充分依托柑橘协会的作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线工作,向群众提供管理技术,联系业主订立产销合同,在业主和农户之间建立共同利益关系,充分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目前,全村已拥有优质柑橘2600亩215000余株,年产柑橘达3000吨,产品远销江苏、上海等10多个省市,并成功进入东南亚、日本等国超市,实现人均增收400余元。

  “眼下我们正围绕打造“十里柑橘长廊”目标,策划深加工做强柑橘产业,借助橙花节开发山村旅游业,打造江陵亮丽风景线。”谈起柑橘产业的未来,村支部书记谢福元信心十足。

  “大路通天”,干果产业前程似锦

  碉堡山位于吊马坝村的制高点,现存有国民党时期的碉堡一座,山也由此得名,全山辖5个村民小组,有荒地上千亩。

  为了切实提高荒山利用价值,改变产业单一发展格局,寻找适合本村的新项目,村支两委一班人费尽心思。经过多方面考察和论证,村里把目光瞄准了核桃产业。然而碉堡山地势陡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民进进出出全靠肩挑背驮,恶劣的环境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

  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排除万难强设施、引进业主壮产业”的共识很快形成。坡度要大降、路面要大增、土地要调整、青苗要赔偿、资金要争取,面对诸多困难,村支两委干部不畏艰辛、劳碌奔波,在全体群众的积极筹资筹劳下,一条长2.6公里被誉为“天路”的跨社社道公路盘山而上,彻底结束了村民“出山半日,进山一天”的历史。

  天路的成功修建,凝聚人心,鼓舞了士气。为彻底解决了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在全体干群的努力下,1000余米水渠、1口山坪塘、10口蓄水池投入使用,3条6公里长的山便民路、5条5000米长的机耕道迅速竣工。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成功回引业主3名,规划投资200万,采取“业主+科研院校+农户”的模式,成片发展“香菱”优质薄壳核桃1000亩,林间套种西瓜、药材,养殖土鸡。现已完成前期投资50余万元,租赁土地200亩,栽核桃1万余株。

(张扬、任德金、贺文斌)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