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四川省营山县双林乡:民情“绿色通道”打通民意“肠梗阻”

2010-02-21 08:19:1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营山县双林乡积极搭建以“手机号、公开栏、回音壁”三条干群联系的“绿色通道”,按照民意采集广开渠道,民意表达畅所欲言,民意诉求力争实现,打通民意表达“肠梗阻”,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

  “手机号”架起“连心桥”

  “大爷,这是我的联络卡,家里有什么困难和需要我帮忙的就按照这个电话号码打给我……”。这是双林乡驻石山村农技干部何强军拿着“党员联系卡”对村里的贫困党员吴成国说,这也是该乡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便民服务群众的缩影之一。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为更好的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倾听民情民意,切实为群众解决难事,办实事,该乡党委、政府经过调研后,公布了联系干部的手机号,开通了干群之间的“绿色通道”。

  该乡把印有党员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的“联系卡”发给帮扶对象,以便及时联络帮扶。农民需要找乡干部,不再需要直接去乡政府,只要打个电话给联系干部,联系干部就会与该村干部共同解决,联系干部解决不了的,在由乡派工作组解决,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真正使乡干部成为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别小看这小小联系卡,去年我家房子在修建农贸市场中被拆,虽然开发商提供了新住房,但在拆迁过程中部分家具、家电被损坏而难讨说法。我试着拨打了联系卡上的电话,将我的怨气一说,没想到乡长曾佳武马上就与开发商联系解决,获得了八千万元补赏。”说起干部公布“手机号”,李仁文赞深有感触地说。

  “干部手机号一头牵着干部的责任心,一头牵着群众谋事业的强烈欲望。既方便了群众与驻村干部交流、建言献策,又能让干部倾听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思、盼、求,连起了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对干部公开手机号码一事,曾佳武作了这样的评价。

  “公开栏”晒出“明白帐”

  元月3日,双林乡龙观村村委大院,一名村干部在村务“公开栏”上书填写去年第四季度电费一览表、报账收入公布表、报账开支公布表等村里的收支,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双林乡为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力度,在全乡13个行政村建起了村务“公开栏”,着重公布重点建设、财务管理、经营收入、政策补贴、 “一事一议” 等操作情况,及时反馈政务、村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为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拓宽公开栏上的内容,增加了廉政文化知识、科技种养知识,把过去公开内容仅为村务、财务公开的“单行本”变成了事关农村科技致富信息的“百科全书”。既抖了干部“箱底”,也亮了群众“心底”,村务公开不再是“雾里看花”,为群众展示了一本“明白帐”。

  黑马沟村村民张道云说,以前村务公开,都是直接张贴表格,把所有收支情况全部列出来。由于列项太杂,一般人看不懂,往往表格贴出来没几天就被人撕掉了。如今的“公开栏”,将村、组的重要项目列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现在的村务公开栏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要更新一次,再也不是虚设。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回音壁”解开“心疙瘩”

  “对于我们置疑的村里收支多少钱、干什么了,宅基地划分地点、面积等问题,在‘回音壁’一看就知道。俺觉得眼光亮堂了,怨气理顺了,‘疙瘩’也解开了。”莲池村村民彭德伍指着村里的“回音壁”说道。

  双林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为群众办事作为第一选择,群众评价作为第一标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出一条为民便民的新路子,设立解答民情、民意、民声的“回音壁”,真正做到了聚集焦点,解决难点,有问必答,增进相互了解,从而赢得工作上的支持。

  灵台村部分村民对干部杨某有意见,怀疑他有贪污集体资金的行为,由此在修建村道公路、发展产业上和杨对着干。乡党委知情后,及时组织财政人员对村“两委”成员进行账目审核,彻底理清该村的“桌底账”、“烟盒账”,把审核的结果在“回音壁”上公示。给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确保存在的问题得以纠正,增强了村民对干部的信任度。

  “‘回音壁’看似一个反馈信息的小平台,实际它是包含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农村社会稳定。有问必答,让干部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答必有果,促使干部深入到千家万户,摸情况、做工作。‘回音壁’虽小,群众反映的问题很多,事事都要问,问后有结果,‘逼’着你进村入户见群众。”水口村支部书记罗建国说道。

  据统计,截止去年底,双林乡通过“回音壁”处理回复群众在村级账务、公路建设、产业发展、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疑虑126件,处理回复率达94%,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李继军)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