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湖南石门罗坪寨垭村:山区小协会唱好发展“重头戏”

2010-02-26 11:36:08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湖南省石门县罗坪乡寨垭村位于石门县西北山区,共7个村民小组、556户、1828人,党员74人。该村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等10个协会组织,100%的党员、80%农民群众都参与了一个以上协会组织,通过村党支部牵头抓总,专业协会组织各尽其职,农民群众自愿参与,促进了村级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全面发展,先后荣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卫生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县级奔小康带头村、茶叶生产示范村、平安村、五好农村党支部等称号。

  小协会拉动大发展。一是促进农业产业大发展。针对茶苗质量不优、鲜叶采摘标准不一、农残控制不易、销售价格不高等问题,茶叶协会在支部支持下,实行“五个统一”,即协会统一采购茶苗,统一指导生产,统一采摘标准,统一禁洒农药,统一上门交售,实现了茶农和茶厂的双赢。现全村茶叶面积达3100亩,成为全县茶叶生产示范村。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大发展。道路建设协会通过召开群众会、上门交心谈心、会员带头捐款捐物和投工投劳等,激发了群众热情。今年通过协会筹集资金30多万元,新修公路4.5公里,实现了水泥路面“组组通”。三是促进精神文明大发展。文化艺术体育协会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保护挖掘,整理装订成书,编写了《十劝姐》、《十唱新农村》等,对群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寨垭村群众精神文化丰富多彩,先后成为申报全国文化艺术之乡、全县精神文明现场会的主阵地。

  小协会推动大党建。一是增强执政能力。支部领导协会模式,促进了支部工作职能的转换,将支部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由重执行向重决策转变,由管闲事向管大事转变,由保稳定向保增长转变,提升了科学发展能力;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局限,实现了全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综合调控能力;支部依托协会收集民情民意,将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直接列入支部工作日程,最大限度实现支部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能力。二是提升党员素质。坚持“三个培养”,把协会中的专业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协会的致富带头人,把协会中勤劳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依托协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行无职党员进协会,定岗定责定等次,为农村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提供舞台,实行对无职党员的划分协会管理模式,改变了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无平台、无标准、无考核、无奖惩的“四无”局面。三是改善干群关系。支部领导下的协会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实现了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对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民普遍反映,采用支部领导协会模式后,最大的变化是支部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支部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具体事务交协会执行,支部坚持原则、把握标准;由“以权压人”向“以理服人”转变,村干部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用引导代替了禁止,用示范代替了命令,用教育代替了责罚;由“暴风骤雨”向“和风细雨”转变,支部利用协会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减少行政强制命令。

  小协会牵动大民主。一是增强民主意识。群众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从“要我知”到”我要知”,从“要管我”到“我要管”,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当家作主的意识增强,“建设寨垭为自己,建设寨垭靠自己”的思想根植民心,有为争有位,有位争有威成为风气。道路建设协会自主组织农户到秀坪园艺场参观村道,现场感受差距;茶叶协会组织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茶农种植;妇女协会把计生服务送到家门口。二是推进民主决策。支部依托协会拓展了民情收集渠道,决策时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对群众的建议及时收集归口,对群众的不满及时整改,对群众反应的民生问题及时组织实施。三是强化民主监督。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管理主动性更大,对村干部的监督更频繁,更严格。在财务开支上,每月26日,由民主理财小组对支部出具的每张开支都要仔细审查,逐一核对,合理的盖章生效,遇上不合理的说“不”。3年来,有4笔开支未能通过审核,最后由经办人垫付。

(石门县委学习实践办)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