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都林赛罕:社区党建添活力 老树新花分外红
赛罕社区成立于2001年6月,位于乌兰浩特市都林街西南部,社区总面积0.85平方公里,现有住户1880户,人口5200人,社区党员32人,其中流动党员12人。自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以来,该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抓学习、抓服务、抓建设逐步形成了“素质过硬、服务到位、求实创新”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抓学习,搭建党员干部教育平台
赛罕社区党总支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平时,社区党总支和支部班子成员,认真践行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好支部大会和支委会,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党章》以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党总支和各支部充分利用这一时机,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党员进行学习。为突出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社区在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等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又把内容拓展到盟市两级发展战略以及一些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上。同时,为确保达到“真学”、“真懂”的效果,社区打破时间界限,将学习活动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另外,还未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党员进行送学,确保了老党员们学习不落伍、活动不掉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习,不仅使社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而且清楚地了解盟市两级的发展战略,增强发展信心,更加熟悉了国家各种惠民政策,切实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的,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适应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
抓管理,搭建流动党员服务平台
去年年初,赛罕社区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及时成立流动党员服务驿站,为了加强管理,社区指定专人负责社区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工作,制定了流动党员服务驿站的工作职责和制度及党员留言簿,并配置了电话。同时,社区本着“边建设、边服务、边总结、边提升”的原则,在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实行“首问责任制”,即驿站工作人员中第一个接待来访流动党员的工作者为第一责任人,责任人必须认真负责接待,对本服务站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转交其他党员服务驿站或上报乌兰浩特市流动党员服务驿站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解决。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赛罕社区通过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通过活动摸清了社区流动党员的底数。目前,在服务驿站登记的流动党员共有3名。针对社区流动党员并不多的实际情况,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党总支就近把流动党员编入社区各党支部开展活动,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责任感的教育,对每个流入党员,社区党组织都派专人与其交流谈心,并提出具体要求。同时,社区党组织还积极组织社区流动动党员参加街党工委或本社区举办的“创业在异乡、离乡不离党”等流动党员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家乡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调动了流动党员建设社区、奉献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社区的流动党员与辖区党员一样参加社区的支部活动,定期学习、上党课、开民主生活会,在维护社会治安、关心下一代、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抓创新,搭建基层组织建设平台
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本着“社区党建共商、社区事务共管、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文明共创、社区难题共解、社区活动共办”的原则,赛罕社区群策群力突出抓好创建特色“功能型”社区党组织活动。首先,紧紧依托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创新建立设置“功能型”社区党支部。按照相同兴趣、相同职业、居住就近的分类原则,在广泛征求社区党员意见的基础上,成立具有不同类型的社区“功能型”党组织,把群众组织中党员全部纳入相应“功能型”党支部进行管理,实现了党组织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党员岗位职责的要求。目前,社区共有四个“功能型”党支部和一个党小组,分别是老少共乐宣传队党支部、维护社会治安党支部、工艺美术品联合党支部、计生协会党支部、夏秀林党小组。其次,“功能型”社区党支部成立后,在按照《党章》要求履行好基层党支部共同职责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型”党支部和党员的岗位特点,为党支部和党员“设岗定责”,使党支部的功能更加明确而具体,以岗为平台,以特长党员为骨干,带动和吸收具有相同特长的群众,以一己之长满足了群众个性化需求,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再次,建设“功能型”社区党组织,恰好适应了城市社区发展的新变化,适应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把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向群众性组织延伸,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能发挥党员作用。
(姜国锋 孙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