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习水大坡乡:“富、学、乐、美”建温馨

2010-03-01 08:42:4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贵州习水大坡乡罗家坝村赶场坡组,自2005年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杨梅、朝天椒等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四在农家”创建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来,通过近四年的努力,实现了“打造公园式安全文明村寨,创建花园式和谐幸福家园”的奋斗目标。

  富在农家增收入。自创建“四在农家”示范点以来,赶场坡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更注重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在“富”字上狠下功夫,种植科技杨梅300余亩近一万五千株,梨树1000余株,韩国“朝天王”海椒50亩,并沿习水河岸种上了楠竹1699株,既保护了河床绿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自2008年起,赶场坡启动乡村旅游,由于环境优美、杨梅酸甜可口、饭菜“农”味十足,一些游客形象地称赶场坡为现代“桃花源”、“天人合一画中寨”。遵义、重庆等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杨梅更是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村民徐建中、何健康等多家农户接待游客年收入达10万余元。

  美在农家换新颜。为了彻底摆脱“脏、乱、差”形象,赶场坡村组首先致力于外在环境的打造。全组总投资劳动力8000余个,拉动群众资金30多万元,完成了长檐黑瓦白墙的黔北民居风格打造:室内外亮化、硬化地坪8652平方米,道路硬化总长4027米,修建横跨习水河桥梁一座,全组改灶改厕率百分之百,每家每户都建起了沼气池、花池,并实行了畜禽圈养。曾经的“五乱”现象彻底根治,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为了让村民能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完善人畜饮水工程,自此,赶场坡结束了“三天不下雨,下河挑水来做饭”的历史。罗家坝村支书何香仲深有感慨的说:“三年前农民认为搞创建对他们百弊而无一利,既投劳力又花钱,现在他们才明白,只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学在农家长智慧。要想持续发展,思想与知识就必须与时俱进,怎样做到与时俱进?----学!赶场坡人为了不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建起了集会议、学习、娱乐为一体的会议室,使村民在统一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乡党委高度重视“走出去,学进来”,尽可能为村民提供一切可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如开展先进技术讲座、组织外地考察等。此外,还专门配备了一间藏书万余册的“农家书屋”,种类包括政策理论、农业生产、疾病防治、文学等方面,在指导村民生产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乐在农家爽精神。村容村貌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要求,而“乐在农家”却深刻地揭示了开展“四在农家”的重要意义,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赶场坡在创建活动中新建房屋近500平方米,建花池50个,圈舍15间。过去的“破砖烂瓦房”已不复存在,如今,房前屋后鸟语花香,家家都有宽敞明亮的住房,而且供休闲娱乐的院坝里,棋牌桌、凉亭、乒乓球台等公共设施也一应俱全。

(方鸿 曾建华 冯彻)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