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邗江建华村:“澡堂子”引出集中居住“构想”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瓜洲镇建华村始终将“四集中”(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努力促进了村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澡堂子”牵出集中居住构想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当上了村里的干部,首先在建华要搞一个烧饼、油条店和一个洗澡堂子。”朱快乐说,集中居住的构想竟然最初是由“澡堂子”牵出来的。
在朱快乐的脑海里,有两件事多年来一直无法挥去。“一件事是:过去建华每家每户养猪,到春、冬两季,就会去集镇卖,由于路途远,卖猪前,先吃块烧饼、吃根油条或是吃一碗面条就很满足了。另一件事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每到过年的时候,腊月二十一过,村里人就要选择日期,早早地吃过早中饭,跑上七八里路,到街上浴室,花点钱洗把澡,衣服一脱,膀子上全是黑的。为什么?一个冬天就洗一把澡。”朱快乐说,所以现在他当了书记,就要实现当时的想法,必须把农民集中起来居住,实现当时的梦想。
村民一集中,就自然形成了集市。有了人流和物流,各种贸易就可以兴起来了,各种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服务业也自然繁荣起来了。
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其实,搞农民集中居住远非一个有关“澡堂子”的梦想这般简单。早在1995年,建华一班人通过对全村的实地考察,利用一块湿地,也就是柴田,用泥浆泵平整土地100亩,确定为中心村居住点,搞起了农民集中居住的“试点”。可是做好通电、通水、通路基础设施,村里用行政推进的办法引导农民来中心村建房,可是老百姓一个都不肯来,除了对泥浆堆积的地方不放心外,很多村民因故土难离,住惯了老地方,不愿意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实行四集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首先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华村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村民集中居住工程,以逐步改变农村传统零散分散的居住面貌。不同的是,这一次既解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的不便,又有效的改变了农村面貌和环境问题,同时农民拆除旧房后,节省了大批的土地。
“咱农民也要过城里人的生活。”这样富有感召力的号召和现实的诸多利好打动了很多村民的心。截至目前,全村共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300亩,入住居民已近1000户。
村里也真的按城市小区管理模式来运作,建成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完成改厕849座,卫生改厕率达到了100%;绿化造林25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25.3%。与此同时,建华村还采用了“三低一高”生态处理复合新技术,建成污水处理场一座,实现了雨污分流,达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朱快乐感慨万分:如果把这些工程放在没有集中居住前进行,村里投入的成本就很吓人。就拿修路来说,如果全村不集中居住,水泥路就要通到各个村民小组和村民散居点,不仅耗资多,而且工程大,群众依然分散居住,享受不到集中居住的好处。
一个村民说:过去分散居住,虽然花了心思搞起了清洁化厕所,但到了夏天还是蚊蝇到处飞。现在好了,家里用上了抽水马桶,卫生间同厨房间一样干净,废水集中处理,再也看不到苍蝇了。夏天要少生几次病呢!
集中居住后的“大九九”
“现在变化很大,很多人家都住进了别墅,开起了汽车,群众的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村民王芳这样描述村里的变化。
走近现在建华村,一排排规划有序、整洁划一的庭院错落有致,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条宽6米、长400米的水泥大道通向各家各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
在人口不断集聚的情况下,烧饼、油条店,已经成了村里最低档的服务业态。同时建华新建了社区医疗卫生站、学校、农贸市场、浴室、商店、超市等。就连移动公司也主动将营业厅开到了建华来。
各种高档次服务业态的进入,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村民们做到了孩子就近入学,病人及时就医,娱乐休闲有场所,买菜、购物有去处。
建华村一班人在实践中还发现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大九九”:农民集中居住了,通组道路建设省钱了,电力设施配套省钱了,小农桥建设省钱了,庄台整治、河道清淤、白色垃圾治理投入都省钱了,整理出来的土地还可以进行规模种植,发展高效农业。如果把口粮田、田间边角地、家前屋后的菜地、旷地加起来,村里一名农民要占一亩土地。如果以解决100人集中居住为例,只要40亩土地就可以安置了,这么一来,就可以“多”出60亩土地。按照国家“占一补一”的政策要求,将“多”出来的60亩地复垦成耕地后,可以换取60亩工业用地或者公益性用地。将这些用地的开发费用贴补拆除零散村庄的旧房,农民集中居住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下一步,建华人是考虑进一步加快人口集中居住的推进步伐,进而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它的杠杆效应,为四集中和城乡统筹一体化添砖加瓦。”在建华人的脑海里,能否进一步“发酵”农民集中居住的正面效应,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了下一步考虑的重点。
(邗江学习实践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