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邗江徐集村:科学发展“指明路” 贫村甩掉“穷帽子”
2010-03-09 11:22:1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邗江徐集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支撑点、抓住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寻求突破点,经过全体党员干部的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徐集村经济社会的好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崛起之路。
找准“支撑点”——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徐集村是在2001年4月份由原立坝村、徐集村、石人村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成,由于缺乏区位优势,加之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到三村合并时负债总额近60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00多万元,此时的徐集村党员干部人心焕散,工作无思路、措施无方法、方向不明确,党支部的凝聚力急剧下降,在这样的逆境中,该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全村党员干部倡导文明新风,积极为徐集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来敬言献计。该村恢复了党支部二会一课制度,认真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与广大党员干部们面对面来畅谈交流,分析原因,找差距,理清思路,拿措施,制定出徐集村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即“一要理清、二要稳定、三要发展”。理清就是要理清楚负债的详细情况,做到心中要有数;稳定就是要认真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启发党员干部如何在困难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努力解决好现时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合并后的徐集村人心要稳,为徐集村未来发展开创好新的稳定的良好局面;发展就是在社会稳定基础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化解债务,通过以上的举措,经过共同努力,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工作得到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理解、支持和肯定。
抓住“切入点”——妥善解决好遗留问题
俗话说无债一身轻,想要发展必须解决好并村前的遗留问题,通过调研捆住徐集村发展的根源是负债,现负债的重点则是群众的集资款难以兑现,300多万元和集资款应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要想兑现谈何容易,面对这样大的难题,经过认真慎重研究,最终确定从村闲置资产入手,人们都说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但说起来容易,可具体做起来就难了。首先要作力解决舆论导向的问题,导向工作不到位,就会引发新的矛盾产生,有可能说新的两委会班子,是败家子,该村没有少动脑筋多次召开支部扩大会,群众代表大会,讲对资产盘活的必要性,目的是要化解村级债务,解开锁链开创徐集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耐心做好村办企业的干部、职工疏导工作,有针对性并承诺保证兑现拖欠他们的工资,再有要解决好长期以来企业与村民悬而未决的土地问题。抓住机遇,利用优惠的政策及时办好土地证等相关合法有效的手续,从而为盘活资产化解村级债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该村盘活6处闲置资产,以最优质的服务态度,吸引了7家民营企业来徐集村落户创业。其中该村按照法定的程序转售了3家企业,租凭了4家企业将300多万元的群众集资款分批次作了全部兑现,解决了多年来拖欠村干部和企业干部职工的工资和一次性剥离费用180万元,以打包的方法归还了银行借款60万元,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由合并村时的2000元收入,增加到35万元。
把握 “关键点”——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重实效、看成果,表面文章不能做,要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关注民生,心系群众,彻底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徐集村注重规划,谋发展,投资的力度有了很好的提升,全村有34个村民小组自然庄台近百个,2001年通村道路只有一条石子路,近2-3年来该村多方争取优惠的政策,通过村补一点,个人自愿集资一点,外部赞助一点的办法,对全村34个村民小组的通组道路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扩建,目前通组道路黑色化达100%,且路面宽度都达4米,总长度达11公里,累计投入90万元,建成硬质化水泥路9.3公里,累计投入230万元,投入80万元,陆续建成了五座桥,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交通道路有一段断一段,不贯通不相连状态,有效并有机地将道路和桥梁连接起来,达到了组与组相互贯通。与此同时先后累计投入了75万元,使农业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到位,该村徐集村新增设了2座排涝站,对原有的5座排涝站进行了彻底更新改造,现在群众所看到的质量好、规格高、电力设施现代化、优质的放心的新型排涝设施,将全村所有的排涝河灌溉河及各庄台前后河道进行全部疏浚,新建排涝河大坝2座,使河道之间相互贯通连为一体,真正有效地改变了旱难灌,涝难排现状。
寻求 “突破点”——精心打造农民新居
扬州南门外的徐家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但几十年来一直未发展,且破损严重,解决这一难而未做事情,需规范先行,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该村先后将规划设计土地等相应手续按法定的程序办理完毕,为农民新居修建了道路、下水、路灯等各类基础设施,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直接关心下,在村两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高质量、有着独特景观,环境优美,外像古建筑,内看现代化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居落成了,结束了古集镇多年来未发展的历史。
找准“支撑点”——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徐集村是在2001年4月份由原立坝村、徐集村、石人村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成,由于缺乏区位优势,加之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到三村合并时负债总额近60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00多万元,此时的徐集村党员干部人心焕散,工作无思路、措施无方法、方向不明确,党支部的凝聚力急剧下降,在这样的逆境中,该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全村党员干部倡导文明新风,积极为徐集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来敬言献计。该村恢复了党支部二会一课制度,认真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与广大党员干部们面对面来畅谈交流,分析原因,找差距,理清思路,拿措施,制定出徐集村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即“一要理清、二要稳定、三要发展”。理清就是要理清楚负债的详细情况,做到心中要有数;稳定就是要认真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启发党员干部如何在困难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努力解决好现时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合并后的徐集村人心要稳,为徐集村未来发展开创好新的稳定的良好局面;发展就是在社会稳定基础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化解债务,通过以上的举措,经过共同努力,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工作得到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理解、支持和肯定。
抓住“切入点”——妥善解决好遗留问题
俗话说无债一身轻,想要发展必须解决好并村前的遗留问题,通过调研捆住徐集村发展的根源是负债,现负债的重点则是群众的集资款难以兑现,300多万元和集资款应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要想兑现谈何容易,面对这样大的难题,经过认真慎重研究,最终确定从村闲置资产入手,人们都说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但说起来容易,可具体做起来就难了。首先要作力解决舆论导向的问题,导向工作不到位,就会引发新的矛盾产生,有可能说新的两委会班子,是败家子,该村没有少动脑筋多次召开支部扩大会,群众代表大会,讲对资产盘活的必要性,目的是要化解村级债务,解开锁链开创徐集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耐心做好村办企业的干部、职工疏导工作,有针对性并承诺保证兑现拖欠他们的工资,再有要解决好长期以来企业与村民悬而未决的土地问题。抓住机遇,利用优惠的政策及时办好土地证等相关合法有效的手续,从而为盘活资产化解村级债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该村盘活6处闲置资产,以最优质的服务态度,吸引了7家民营企业来徐集村落户创业。其中该村按照法定的程序转售了3家企业,租凭了4家企业将300多万元的群众集资款分批次作了全部兑现,解决了多年来拖欠村干部和企业干部职工的工资和一次性剥离费用180万元,以打包的方法归还了银行借款60万元,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由合并村时的2000元收入,增加到35万元。
把握 “关键点”——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重实效、看成果,表面文章不能做,要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关注民生,心系群众,彻底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徐集村注重规划,谋发展,投资的力度有了很好的提升,全村有34个村民小组自然庄台近百个,2001年通村道路只有一条石子路,近2-3年来该村多方争取优惠的政策,通过村补一点,个人自愿集资一点,外部赞助一点的办法,对全村34个村民小组的通组道路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扩建,目前通组道路黑色化达100%,且路面宽度都达4米,总长度达11公里,累计投入90万元,建成硬质化水泥路9.3公里,累计投入230万元,投入80万元,陆续建成了五座桥,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交通道路有一段断一段,不贯通不相连状态,有效并有机地将道路和桥梁连接起来,达到了组与组相互贯通。与此同时先后累计投入了75万元,使农业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到位,该村徐集村新增设了2座排涝站,对原有的5座排涝站进行了彻底更新改造,现在群众所看到的质量好、规格高、电力设施现代化、优质的放心的新型排涝设施,将全村所有的排涝河灌溉河及各庄台前后河道进行全部疏浚,新建排涝河大坝2座,使河道之间相互贯通连为一体,真正有效地改变了旱难灌,涝难排现状。
寻求 “突破点”——精心打造农民新居
扬州南门外的徐家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但几十年来一直未发展,且破损严重,解决这一难而未做事情,需规范先行,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该村先后将规划设计土地等相应手续按法定的程序办理完毕,为农民新居修建了道路、下水、路灯等各类基础设施,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直接关心下,在村两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高质量、有着独特景观,环境优美,外像古建筑,内看现代化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居落成了,结束了古集镇多年来未发展的历史。
作者:邗宣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