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四川通川北外镇:山乡巨变绘新卷

2010-03-10 11:04:3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阳春三月,走进四川通川区北外镇,一股清新风扑面而来,成片翠绿菜园惹人喜爱,标准化的自来水连通家家户户,环境幽雅的村民公园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村级活动中心人来人往,幢幢小洋楼群山环抱,……经过科学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北外美景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地人民群众说:“这都是北外镇党政干部解放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干出来的!”

  北外镇位于通川区北郊,辖6个行政村,5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中31523人,幅员44平方公里。至2009年12月,全镇GDP保持了14.5%的增长速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关。

  抓产业、促发展,三村建设成效显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徐家坝村,放眼望去,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楼房林立同12公里水泥路四通八达,水、电、气连通家家户户,路灯、垃圾桶等公共设施齐全,清洁殷实的农家东庭院矗立山端,“石锅鱼”“刘老根”等休闲旅游、服务业品牌遍地开花,600亩果园、蔬菜生产示范带和果品蔬菜保鲜冻库连成一片……城市味道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处处洋溢着三村建设的文明与富庶。

  徐家坝村位于210国道和达渝高速公路旁,地理位置优越。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中,北外镇党委一班人前瞻意识强,“经济不拉动,三村建设怎么搞?农民怎么得实惠?”该镇党委书记一语中的。徐家坝村支两委在镇党委的指引下,加大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的力度,迅速提升村经济实力。通过努力,投资35万元建成了以绿岛湾为中心,占地1000亩的经果林生态屏障和达渝高速公路两侧的产业示范带,依高速公路傍山的300亩精品果园示范带和下侧300亩精品蔬菜生产示范带。特别是华润蓝剑啤酒厂的落户,更是催生了一大批经济产业,刺激了消费,激活了资源,使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高出全镇平均水平300多元,89%的农户新建或翻修了住房,添置了高档家用电器,摩托车、汽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结束了多来来“门后大粪塘,客厅作厨房,烟熏四面墙”的生活习俗。

  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对助农增收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徐家坝三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全镇得到推广,修路、产业调整、土地流转、美化庭院等一系列工作热潮在全镇掀起。自2008年以来,该镇调整工作思路,把三村建设与民生工程、生产发展、城乡环境整治、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硬化了连接各村的村道公路近50公里,在犀牛山、凤凰山发展蔬菜示范种植1500亩,在肖公庙、石龙溪发展水果种植400亩,在张家坝发展生猪大户养殖65户,在高家坝、张家坝发展家禽养殖场8家。将张金村、犀牛山村建成了一村一品水果专业村,把犀牛山发展成为野猪基地,发展鸿缘菌业专业合作1家,组建环凤路产业协会1家。

  抓特色、促跨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漫步在北外镇乡村旅游景点中,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盘旋而上,处处可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使乡村旅游升温带来的可喜变化:在王家山山顶上的两个停车场里,游客的私家车停得满满当当,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整洁而漂亮,阵阵清风伴着鸟语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和谐的乡土气息。

  风景区建设是北外镇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大重头戏之一。镇党委抓住“名人、名山、名节”的契机,发挥地域优势,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环境综合治理,突出生态、绿色、休闲特色,坚持走规模化、规范化、差异化的品牌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旅游经济新跨越。

  王家山是凤凰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景色秀美怡人。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好“元九登高节”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自然、生态、文化、大众”的总体思路,从2006年11月开始,在通川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凤凰山风景区整体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北外镇按“AAAA”级风景区要求,对王家山进行了深度打造,打造区域0.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亩,耕地面积400亩,涉及农户54户219人。修建了上山消防通道2800米,硬化景区公路600余米,铺设林间便道2600米,新修人行景观便道500余米,建成2500平方米的停车场2个,安装休闲桌、凳50余套,设固定垃圾箱80个,增设了压腿、扭腰、攀爬等全民健身器材。对景区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改造中低产下湿田修建排洪渠800余米,完成坡改梯2600余立方米,铺设田间便道150余米,完成果树栽植8500株。同时对带有川东民居特色的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在山坡栽上了李树、桃树、枇杷树,路边的樱桃随手可摘。新修了水泥游道、林间便道、人行景观便道、停车场、林间厕所、凤凰亭、王家山石梯步等。

  “来农家乐耍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现在是越来越有奔头了!”五星级农家乐“富邦山庄”的老板娘很是激动,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没想到,今年一个国庆节的收入居然比往些年大半年的收入还可观。”北外镇党政班子以乡村旅游业为依托,着力打造了王家山景区的富帮山庄,朱家沟景区的龙腾山庄、鹿园山庄,苦竹溪景区的刘老根山庄石锅鱼等集避暑疗养、森林吸氧、休闲健身、美食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区,给当地老百姓一个造了一个“金饭碗”。全镇打造星级农家乐23家,直接从业人员近500人,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经营收入6500万元,占全镇GDP的10.5%。

  抓调处、促稳定,30年信访终息诉

  北外镇党政班子高度重视对信访工作,结合学习实践活动,重抓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合格率,大力实施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始终把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村(社区)调解室14个,小组调解站51个,每10户推举了一名维稳员兼调解员,对以往信访事件进行排查梳理,成功化解了犀牛山村一村民因矛盾纠纷自杀、徐家坝社区一干部回家途中猝死等多起信访矛盾,有力地促进了辖区稳定。特别是对何达远同志长达30年的信访问题的彻底解决,更是彰显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

  现在68岁的何达远是徐家坝社区八组居民,1962年毕业于四川冶金綦江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地质班, 现在家务农。因其在毕业前夕,响应国家“精简下放”政策,于当年8月回乡务农。1964年省冶金厅根据相关政策给该批回乡务农的学生分配工作,何达远同志拟被分配到“五冶”,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其未能参加工作。1982年,何达远参加了全省闲散科技人员考试,并顺利入围,拟被分配到达县乡镇企业局工作。但由于此时达县与达县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其所属的生产队从达县罗江镇高石大队划入达县市北外镇徐家坝大队,何达远亦因工作交接遗漏等原因未能接到参工通知,再次失去工作机会。

  30多年来,何达远为争取自己应有的工作机会,多次向各级领导和组织反映自己的问题,因年代久远,时间跨度较长,虽经组织调查,但许多问题的详细经过难以查实,其反映的问题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当事人已经去世,增加了处理难度。同时,鉴于其反映的问题涉及历史问题,因缺少相关佐证的依据等原因,致使问题一直久拖不决,致使该同志多次赴省、市、区上访不断,扬言至死都不会息诉息访。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镇党委再次组织人员对何达远同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实行党委书记包案,变何达远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邀请到镇机关,谈心交心,送政策,送温暖,同时召开民情观察员和廉情观察员会,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保达远的生活困难,鉴于何达远同志年事已高,镇党委协调相关部门,参照相关政策,解决了何达远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使这一长达30年的信访积案最终息诉息访。
作者:吴伟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