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山东郯城杨集镇:科学发展引领农村新时尚

2010-03-11 10:27:2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新时尚。随着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山东省郯城县杨集镇各乡村,扑面而来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事、新气象:互联网上淘金、文化大院求知、饭香不见炊烟等,为新农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互联网上淘出“致富路”

  “鼠标轻轻一点,一笔与湖北客户的稻米生意就做成了”,1月26日,杨集镇科技致富能人、稻米加工大户张振连满怀成功的喜悦,“靠这网,一年轻轻松松就赚十多万呢”。他每天清晨起来,都要通过因特网了解国内的稻米价格走势、市场动态,洽谈稻米销售生意,因特网成了他增收致富的一大“法宝”。像张振连一样,郯城县有5000多名种、养、加大户、市场经济人,一改往年销售农产品东跑西颠乱闯荡的做法,将宽带互连网“请”到家中,敲打键盘、轻点鼠标,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尽收眼底,实现了购销网络化,经营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杨集镇结合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结合培育创新型、科技型、智能型农民,在加大市场信息采集、加强行情测报的同时,精心组织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在农村信用社的扶持下累计投入15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46个行政村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设施,扶持300多科技示范户、致富能人安装了互连网,一点带面,以网为媒,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农业网站,制作了稻米、蔬菜、面粉、服装等网业,使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乘上“信息特快车”飘洋过海。目前,全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一机两用”,成为农民群众发布农产品信息、提供科技致富技术、了解市场动态的重要平台;300多名种、养、加大户、市场经济人、民营企业主在农村信用社的扶持下建立了个人专用网页,在网上洽谈生意、销售产品,实现了“网上淘金”,仅此户年均可创收5万多元,有的户年以“网”创收高达10余万元。

  文化中心奏响“求知曲”

  眼下,走进郯城县杨集镇群众家中,你会看到过去常见的明星挂历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计生挂历、农家台历、科技台历。在挂历、台历上除了计生知识及种植、养殖技术知识外,广大群众还在上面记满了有关农事的歌谣、谚语、生活常识。啥时该下种,啥时该除草,哪天该打药,哪天该追肥、施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他们把台历摆在桌子上,一翻就知道了。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之为“致富宝典”。

  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杨集镇从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入手开展了省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活动,扶持46个行政村建起了集娱乐、健身、文化科技知识学习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大院,配足配齐了文化、娱乐设施等。依托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不仅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带动了农民学习科技,依靠科学致富。农闲时节,该镇广大农村没有了过去常见的那种麻将声、吵架声,分布在各村的文化大院就成了大家求知、求富的“乐园”。茶余饭后,群众三三两两自发地来到这里,找信息,学技术,读书看报成为群众的新时尚。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照明不用电,做饭不冒烟,厕圈无粪便,追肥不花钱,沼气是神仙,生活大改观。”这是眼下郯城县杨集镇广大群众的流行语。

  杨集镇是农业大镇,过去,“农家做饭忙,炊烟熏断肠,畜禽满圈养,粪便满庭院,晴天臭哄哄,雨天腥味布满天”,成为农民的真实写照。

  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实现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推进科学发展,镇党委、政府从农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生态文明村建设,开展了“绿色村庄”、“生态家园”、“环保村落”、“环保家庭”创建活动,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将沼气建设与三改(改厕、改圈、改厨)融为一体,每户建沼气池县里补贴800多元,使全镇1000余户农民过上了“用沼气做饭、照明,用沼肥种菜”的时尚新生活,呈现出“不见家家炊烟起,但闻户户饭菜香”。(李景水)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