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马头村:党旗指引脱贫路 党群联手致富忙
江苏徐州马头村是徐州市重点扶贫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村民达555户、2081人。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将“脱贫”作为科学发展的重点课题,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带动作用,大力推动“肉鸡养殖”,实现人均年增收1200余元。
党支部“探路”立产业。该村支部通过调研走访,发现村里现有肉鸡养殖户数十家,其中养殖规模在5000只以上的就有20余家,且肉鸡市场需求大、成本回收快,非常适合在农村发展。但由于现有养殖户大多是个体饲养,未形成规模,养殖技术原始传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发展水平不高。为此,该村党支部积极“走出去”,组织带领二十多名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山东山亭区养鸡厂等地,考察学习肉鸡养殖的现代化技术、配套设备和行业前景,参观了该厂年产千万只的生产规模和全现代化的生产流程,受到极大震撼和启发。在随后举行的村民代表大会上,“以发展规模化肉鸡养殖推动脱贫”的发展提议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在“调查摸底、外出考察、全民决议”三关考核下,满载了全村致富希望的“脱贫鸡”产业正式敲定,占地40亩的马头山肉鸡设施规模基地暨脱贫攻坚产业园迅速在马头山破土动工。
村干部“试水”做示范。“养鸡真能赚大钱?”在一部分村民热情高涨的筹备建设的时候,更多的村民正持观望态度,迟迟不敢动作。为平消群众疑虑,该村给予每栋标准养殖棚5万元的补助,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为群众办理低息贷款,并负责解决养殖场地电、水、路三通。同时决定由村干部率先开展养殖试点,以实际成效吸引和带动群众发展。村干部杜明珠首期投入30余万元,试养鸡苗20000只,仅通过43天的生长期,即上市获利3.8万元。成功的先例让广大群众看到了甜头,优厚的政策帮扶更是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五组村民张进元在村委协调贷款15万元的帮助下,投入60余万元建设起现代化标准鸡舍一栋,安装有120米自动盘式加料线、乳头式饮水器、风机、湿帘、加药器等全套自动化操控设备,年产肉鸡达100万只,实现利润25万余元。目前,该村已建立现代化标准鸡舍13栋,带动小规模养殖户126户,发展养殖科宝50、螺丝308、AA+等3个品种的优质“白羽肉鸡”,年产肉鸡能力达1000万只,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
合作社“助力”降风险。为提高肉鸡养殖的产业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该村积极组建徐州市贾汪区马头山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利用网络、报纸、人脉寻求求购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先后与山东两家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使该村每年700万只肉鸡成了定向销售的“订单鸡”,确保了群众养殖无“后顾之忧”。同时,对于256名入社群众的肉鸡养殖,推行“统一购苗、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加大养殖技术支持,与潍坊科技研究院、山东青岛联邦药厂等多家科研、医药企业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定期现场指导,并安排2名专职技术员负责村民养殖问题的解答、日常巡查及紧急情况处理,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生产。有一次村民王守伍家鸡舍内的暖风炉探头出现了故障问题,使整个鸡舍的供暖系统瘫痪,温度大幅下降致使大批肉鸡出现流感、甚至死亡情况。合作社接到求助后,连夜更换了新的暖风炉探头,并紧急开展肉鸡的防疫和救治工作,为王守伍避免损失近20万元。
先富户“带动”齐发展。针对村里部分困难户发展难、难发展的现状,该村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先锋带动作用,每人与20户结成帮扶对子,自由选择以“赠送鸡苗帮助发展、成为雇员参与生产、入股合作利润分红”等多种形式扶持困难户发展养殖、实现脱贫。困难群众王亿和已年逾六十,老伴常年患病卧床,仅靠两亩地的收入十分微薄,家境相当困难。在该村的积极组织下,村里的党员养鸡大户杜明珠与他结成了发展对子,不但常年雇佣他负责鸡舍的防疫、清理,保障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还向他赠送了近500只鸡苗,帮助他发展个体养殖,已实现创收4000余元。目前,全村已结成帮扶对子260余户,带动400余名困难群众同步走上致富道路。
(王琳 董晓欣 王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