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杨集镇:科学勾画和谐发展新美景
2010-03-15 15:24:07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步入山东郯城县杨集镇寺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整洁、平坦、宽阔水泥街道两侧绿树婆娑,粉刷一新、黄白相间的农舍整齐划一,排列整齐的路灯新颖、美观,农家屋顶上晶莹透亮的太阳能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处处散发新农村的气息。这是郯城县杨集镇坚持科学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村、精心构建富民生态家园的一个缩影。像寺东村一样,目前全镇已建成以沼气为纽带,使用沼气灶、沼气灯,利用太阳能,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生态文明村20多个,发展环保型庭院500多户,打造绿色庄园、循环经济示范园60多处。
建设生态文明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美好环境。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杨集镇在认真分析推进科学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制定梳理科学发展的思路的基础上,统筹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和谐杨集”、“生态杨集”、“绿色杨集”、“优美杨集”、“文明杨集”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农村各类可再生资源和农业技术,把建设富民生态家园与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融入到科学发展上来,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村,推进全镇的科学发展。在广泛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重大意义、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的基础上,结合杨集镇实际制订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实施意见,由环保部门牵头,村镇建设等相关部门配合,对全镇46个行政村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文明一条街”为总抓手,村抓示范街,街抓示范户,组织发动群众清理三堆(柴草堆、石堆、垃圾堆),普及五改(改居、改灶、改厕、改水、改圈)、实施四化(硬化、净化、美化、绿化)工程,同时结合开展“美在农家”、“双学双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积极落实“两减三保”规划,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草养畜-畜产沼(沼气)-沼(沼渣、沼液)种果(粮、菜)”循环经济模式,搞好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建设环保家园,节省能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彻底解决农村一些村庄脏、乱、差的问题。活动中,信用社财政所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及时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全力扶持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如今,全镇46个行政村全都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村庄街道全都进行了硬化,兴建了排水管道,道路两侧栽植了花草树木,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7处,覆盖46个村庄,受益人口达5万人。由政府财政拿大头、农民出工拿小头,在农家院里建成浴池、厕所、猪圈“三位一体”沼气池1000个,800余户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新能源,不仅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而且每户还可增收2000多元。
推进科学发展,打造文明村镇。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该镇大力实施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和村居绿化“三大工程”从村庄、庭院等层次上对农村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净化,提升生态文明村档次着力,倾力打造宜居“乐园”、“绿色庄园”。通过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优惠的政策,激发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积极性。
此外,围绕科学发展,创建文明村镇,该镇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和谐的“文明乡风”、“绿色乡风”“和谐乡风”,倡导积极向上的和谐、健康生活方式。农村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持续开展了移风易俗活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人际关系更加融洽;46个行政村,村村都建立了文化大院、致富书屋,建起了64个远程教育接收点,为农民的学习、娱乐提供了场所,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尽快形成,推动了生态文明村建设。
环境变美了,空气新鲜了,村庄洁净了,群众的精神面貌新了,社会更和谐了。如今置身郯城县杨集镇,让人处处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喜人变化。
建设生态文明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美好环境。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杨集镇在认真分析推进科学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制定梳理科学发展的思路的基础上,统筹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和谐杨集”、“生态杨集”、“绿色杨集”、“优美杨集”、“文明杨集”建设,以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农村各类可再生资源和农业技术,把建设富民生态家园与发展庭院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融入到科学发展上来,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村,推进全镇的科学发展。在广泛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重大意义、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的基础上,结合杨集镇实际制订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实施意见,由环保部门牵头,村镇建设等相关部门配合,对全镇46个行政村进行了总体规划,以“文明一条街”为总抓手,村抓示范街,街抓示范户,组织发动群众清理三堆(柴草堆、石堆、垃圾堆),普及五改(改居、改灶、改厕、改水、改圈)、实施四化(硬化、净化、美化、绿化)工程,同时结合开展“美在农家”、“双学双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积极落实“两减三保”规划,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草养畜-畜产沼(沼气)-沼(沼渣、沼液)种果(粮、菜)”循环经济模式,搞好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建设环保家园,节省能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彻底解决农村一些村庄脏、乱、差的问题。活动中,信用社财政所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及时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全力扶持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如今,全镇46个行政村全都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村庄街道全都进行了硬化,兴建了排水管道,道路两侧栽植了花草树木,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7处,覆盖46个村庄,受益人口达5万人。由政府财政拿大头、农民出工拿小头,在农家院里建成浴池、厕所、猪圈“三位一体”沼气池1000个,800余户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新能源,不仅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而且每户还可增收2000多元。
推进科学发展,打造文明村镇。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该镇大力实施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和村居绿化“三大工程”从村庄、庭院等层次上对农村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净化,提升生态文明村档次着力,倾力打造宜居“乐园”、“绿色庄园”。通过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优惠的政策,激发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积极性。
此外,围绕科学发展,创建文明村镇,该镇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和谐的“文明乡风”、“绿色乡风”“和谐乡风”,倡导积极向上的和谐、健康生活方式。农村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持续开展了移风易俗活动,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评选活动,人际关系更加融洽;46个行政村,村村都建立了文化大院、致富书屋,建起了64个远程教育接收点,为农民的学习、娱乐提供了场所,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尽快形成,推动了生态文明村建设。
环境变美了,空气新鲜了,村庄洁净了,群众的精神面貌新了,社会更和谐了。如今置身郯城县杨集镇,让人处处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喜人变化。
作者:李景水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