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贾汪泉西村:“失地村”开启科学发展新历程
2010-03-15 15:19:57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泉西村地处贾汪新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该村土地全部被收储,成了典型的“失地村”,经济发展、民生民计面临严峻挑战。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支部“失地不失志”,积极从“推动就业创业、办足实事好事、加大弱势帮扶”入手,带领全村迈上科学发展的新历程。
推进就业创业,失地农民另谋致富新路。由于“以地为业”的生产模式不复存在,农民群众失去了经济来源,“就业”成了群众呼声最高的需求。但该村大多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且5932人失地农民中,45岁以上农民达3589人,再次就业十分困难。该村高度重视、快速行动,大力开拓就业创业路径,“培训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驻地企业安置一批”,确保村民“失地不失业”。一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谋生新技能,该村积极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对群众的就业意愿、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排、汇总,建立完善家庭就业档案。同时,依托区劳动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锻造、驾驶等数十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再就业能力。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充分利用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广播、新闻媒体等平台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党员发挥先锋带动作用,勇于进取、大胆开拓,率先开展创业;鼓励村民立足本村的区位优势,从事个体经营,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同时,对于创业个人,该村积极帮助办理各种营业证件,协调解决水、电、路问题,为创业者提供切实帮助。党员刘英俊在党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开办花木苗木公司。目前经营红火,花圃占地近10亩,带动群众就业30余人。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主动走访金宏纺织、苏能蓄电池、宝轮轮胎、华宏工矿机械制造等本村驻地企业,收集挖掘用工信息200余条,帮助15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同时,由村牵头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增加公益性岗位,为3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办足实事好事,失地乡村再迈惠民步伐。该支部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着力点,积极实施“村容整治工程”,投入30万余元,修建次干道7000多平方米、添置路灯43盏、加大绿化面积、新建广场游园,并配备了2名专职保洁员,每2天对村庄道路及垃圾池进行清扫。投入80万元,对村内各大门头广告实施统一标准的整治,为村民打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大惠民力度,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300元的养老补贴;对当年入伍的发放1000元的奖励、考入军校的奖励2000元;村民家中有丧事的,发放500元丧葬费用。同时,投入9万余元,由村级财政为村民垫付一半的合作医疗费用,投入5万余元,帮助500户村民完成旱厕—水厕改造,以真心真诚的投入、实实在在的成效,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
加大弱势帮扶,困难群众更添幸福保障。“让每一位群众共享科学发展成果”是该支部的工作理念,更是对全村村民的庄严承诺。该村普惠群众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除做好每年春节、中秋两大节日的慰问外,坚持特事特办,针对每一户困难家庭,积极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研究会,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举措,确保困难家庭度过难关。该村村民王广财,患有白血病,一贫如洗的家庭条件让他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该支部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讨论会,发动党员群众捐款、帮助申请大病救助,先后筹措资金近万元,帮助他实现继续治疗。同时,为其年迈的父母办理低保,并在村里安排从事公益性工作,实现了每月660元的收入,为困难家庭提供生活保障,为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推进就业创业,失地农民另谋致富新路。由于“以地为业”的生产模式不复存在,农民群众失去了经济来源,“就业”成了群众呼声最高的需求。但该村大多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且5932人失地农民中,45岁以上农民达3589人,再次就业十分困难。该村高度重视、快速行动,大力开拓就业创业路径,“培训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驻地企业安置一批”,确保村民“失地不失业”。一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谋生新技能,该村积极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对群众的就业意愿、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排、汇总,建立完善家庭就业档案。同时,依托区劳动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锻造、驾驶等数十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再就业能力。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充分利用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广播、新闻媒体等平台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党员发挥先锋带动作用,勇于进取、大胆开拓,率先开展创业;鼓励村民立足本村的区位优势,从事个体经营,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同时,对于创业个人,该村积极帮助办理各种营业证件,协调解决水、电、路问题,为创业者提供切实帮助。党员刘英俊在党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开办花木苗木公司。目前经营红火,花圃占地近10亩,带动群众就业30余人。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主动走访金宏纺织、苏能蓄电池、宝轮轮胎、华宏工矿机械制造等本村驻地企业,收集挖掘用工信息200余条,帮助15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同时,由村牵头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增加公益性岗位,为3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办足实事好事,失地乡村再迈惠民步伐。该支部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着力点,积极实施“村容整治工程”,投入30万余元,修建次干道7000多平方米、添置路灯43盏、加大绿化面积、新建广场游园,并配备了2名专职保洁员,每2天对村庄道路及垃圾池进行清扫。投入80万元,对村内各大门头广告实施统一标准的整治,为村民打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大惠民力度,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300元的养老补贴;对当年入伍的发放1000元的奖励、考入军校的奖励2000元;村民家中有丧事的,发放500元丧葬费用。同时,投入9万余元,由村级财政为村民垫付一半的合作医疗费用,投入5万余元,帮助500户村民完成旱厕—水厕改造,以真心真诚的投入、实实在在的成效,解决难题、推动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
加大弱势帮扶,困难群众更添幸福保障。“让每一位群众共享科学发展成果”是该支部的工作理念,更是对全村村民的庄严承诺。该村普惠群众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除做好每年春节、中秋两大节日的慰问外,坚持特事特办,针对每一户困难家庭,积极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研究会,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举措,确保困难家庭度过难关。该村村民王广财,患有白血病,一贫如洗的家庭条件让他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该支部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讨论会,发动党员群众捐款、帮助申请大病救助,先后筹措资金近万元,帮助他实现继续治疗。同时,为其年迈的父母办理低保,并在村里安排从事公益性工作,实现了每月660元的收入,为困难家庭提供生活保障,为生活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王巍巍 王琳 王春生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