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辽宁绥中县西甸子村:村民乐享“新农村”大餐

2010-03-16 09:53:0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绥中县西甸子镇西甸子村位于102国道旁,地理位置优越,村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在6000元以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他们抓环境促村容村貌改变,抓项目带领群众致富,抓结构调整促生产发展,抓班子促民主管理,抓文化活动促文明新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村班子发挥大作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从2005年开始,村两委就走出去考察能够有长远发展的农业项目。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走遍了全国所有知名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山东寿光他们一住就是两个月,用这么长的时间考察,就是要谨慎地引进项目,让选择的项目能给村民带来长远的利益。2007年,他们在北京嘉博文公司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学习了两个月,对有机农产品有了较深的认识。考察后村党支部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种植业调整工作,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为了推进有机蔬菜生产,村两委会决定首先从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入手,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积极性,让农民适应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通过与农民群众座谈,算经济账,党员包扶,村委会成员带头示范种植等形式,让农民亲眼所见,相信特色产业能为他们带来实惠;积极为农民筹措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物资。2007年末,村主任王守彬注册成立了家家乐有机蔬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与嘉博文公司合作,引进有机蔬菜生产项目。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每个大棚投资6.7万元,其中农户只拿5000元钱,他帮助协调贷款3.2万元,剩下的3万元由公司垫付。2008年3月,占地200多亩的西甸子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王守彬从嘉博文公司引来了新品种蔬菜,并聘请了技术员,开始了有机蔬菜种植,同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群众后顾之忧。村委会为解决大棚蔬菜用水难的问题,多方筹集资金,与有关部门联系,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成功地打了水井,安装农用电,农民用水一律免费,解决了农民用水难的问题。在蔬菜销售环节,采用了规划生产、统一收购的方法,拓宽了销售渠道。

  环境一改面貌新。西甸子村投入40多万元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村民服务中心和1000多平方米的文体休闲广场,广场上有凉亭,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也成了全村文化活动的稳固阵地。每逢盛夏,这里都要举办群众自发的文艺汇演,村民们自已掏钱买乐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村民陈东城还自已创作了“西甸子村之歌”,反映本村新农村建设以来的新变化,村民们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激发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在整治村屯环境过程中,该村又新修了2公里的水泥路,使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时也净化了路面。他们又在临街修建了花坛,栽花种草,美化环境。经过治理,现在西甸子村村容整洁,道路畅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树立文明新风。西甸子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利用村中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倡导文明新风,使村中社会大局稳定,文明新风处处荡漾,村民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邻里之间能友好、和谐相处。

    (李猛)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