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昌喇嘛洞镇:科学发展畜牧业 效益环保双丰收
辽宁建昌喇嘛洞镇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准确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推进畜牧业发展,以建设“经济效益型、环境友好型”乡镇为目标,在大力发展畜牧小区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促进了全镇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重扶持,鼓励引导讲环保
喇嘛洞镇现有畜牧小区14处,年人均增收3000元,畜牧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镇党委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培育畜牧业循环经济建设工程,实现物质减量化,发展以最大程度减少物质消耗和废物排放为特征的生态型畜牧小区。为消除畜牧小区粪便垃圾造成的污染,变污为宝,循环利用,镇党委出资万余元先后3次组织专人和养殖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研究设计,鼓励引导养殖户改造、建设高科技环保型小区,既得到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在大力加强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镇党委积极发展绿色文化,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培养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观,在全镇上下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主动参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2009年,喇嘛洞镇被辽宁省爱委会评为“辽宁省卫生镇”。
引技术,保护环境效益好
镇党委在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还积极引进新技术, 2009年组织专家和养殖户对发酵床养猪技术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最终在肖杖子村扶持3户农民联合投资60余万元,建起占地14亩的发酵床养猪畜牧小区,当年出栏生猪1000头,纯收入达40万元。与传统畜牧小区对比,一是发酵床养猪十分环保,不需要对猪粪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泄物排出养猪场,基本上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标准。二是节省劳动力,由于不需要清粪,增加了每员饲养量。三是节省药费,猪吃了微生物菌以后,能帮助消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减少了猪群病害的发生,减少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猪肉质量。四是节约能源,常规养猪,需大量的水来冲洗,而采用此法只需提供猪的饮用水,能节水80%-90%;发酵床产生热量可满足猪的生长,猪舍无须耗煤耗电,节省了能源。五是节省饲料,原理是粪便给菌类提供丰富的营养,促使有益菌不断繁殖,形成菌体蛋白,猪只通过拱食圈底填充料中的菌体蛋白,补充了营养,因而可以节省一部分饲料。六是创造优质肥料,垫料在使用1年半后,形成优质有机肥,可直接用于果树等各种农作物。
解难题,变废为宝有高招
汤泉子村畜牧小区共有22户养殖户,建猪舍28栋,存栏4000头,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但也随之产生了粪便污染、品种单一化、市场竞争力不强、突发疫情等问题。对此,镇党委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合理规划,五措并举,解决了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从实际出发,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本着科学、生态、环境、高效、便捷的原则实施“三改(改良、改圈、改饲养方式)一配套(与沼气池建设相配套),重点以养殖环境生态化、品种良种化、防疫消毒制度化、饲养兽药安全化为目标,不断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2009年,镇党委投资20万元,在汤泉子村畜牧小区建粪便沉淀池30个,利用猪的粪便生产沼气,满足了小区居民的照明及生活用气,同时也生产出了优质绿色肥料,通过改造,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给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二是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组织、指导、引导养殖大户成立畜牧生产、流通协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生产到流通形成产业链;建立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立足优势,面向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稳定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实施品种良种化,把畜牧小区建成优质基地,加强对良种的选育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适合本镇发展需要的良种,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四是建立重大疫病的监测网络,依托镇兽医站,组建由兽防人员、镇村领导、养殖大户共同参与的疫病防治协会,专门负责畜禽疫病的防治和监测,严格执行用药制度,确保小区内无重大疫病发生,确保畜产品安全。五是政府研究制定小区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障,推进喇嘛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董成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