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贾汪河泉村:小山村唱响科学发展“进行曲”
2010-03-18 15:09:3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阳光下,一座座大棚熠熠生辉,农民兄弟耕耘在希望的田野;夜幕中,一盏盏路灯闪闪发光,照亮孩子放学回家的路……这是一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热土,这是一个处处洋溢着欢笑与和谐的小山村。这就是江苏省贾汪区的科学发展“样板村”——汴塘镇河泉村。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江苏省贾汪区汴塘镇河泉村党支部立足“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高效产业,促进民生进步”工作规划,立足现有资源,开展“科学发展攻坚战”,群村上下呈现出“干部带头干事业,群众争先创家业”的良好局面,小山村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要想强,关键靠干部——筑牢桥头堡不含糊
该村党支部充分依托远程教育平台,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和创新党员的工作理念,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头雁”队伍。一是着力拓展组织生活空间。该村在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党员教育教学建设工作,建立了村级党员教学资源库,并根据上级领导安排,及时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区的重大会议精神,用最新的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着力创新民主监督途径。该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建立了电子村务,及时将本村开展的各项工作建立成档案,实行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为外出务工村民、党员监督村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极大提高了村务透明程度,扩大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着力提升党员发展能力。每季度定期对本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集体经济、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关于“三农”的最新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围绕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党员干部到山东寿光、江苏邳州等先进地区学习观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目前,该村共举办各类培训6期,参与人员达253人次。
要想富,关键选准路——服务百姓不打折
河泉村位于贾汪区最北部,下辖4个自然村,720户、2800多人。由于该村位于高旱地带,缺水严重,亩均产粮只有200公斤左右, 4000多亩土地里仅有1500亩适宜耕种,村民生活较为艰苦,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曾是江苏省经济薄弱村。“穷则思变”,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洪响在当地也是一个分发有为的致富青年,自从当选村支部后,敢闯敢干的他,在上任后第一次召开的全村群众大会上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村发展不起来?”当天,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分组展开讨论,研究制定适宜本村的富民良策。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调查研究、分析市场行情后,该村制定了生态养殖的致富策略。该村先后利用省市脱贫空间和帮扶资金,投资60余万元,建成占地20亩,拥有300间标准猪舍的河泉村养殖小区,进行生猪科学规模养殖,使年出栏率在万头以上,年利润300万元。为增强现有养殖小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该村从本村年轻、学历高、有带富心理的人中挑选3人专门到邳州一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同年成立了河泉村养猪合作社,拥有成员92名,解决了部分村贫困户的就业难题。2009年11月,爱看报纸书刊的赵洪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则新闻,突发灵感:“猪饲料就这样浪费了,太可惜……”他的想法就是在养殖场内建造沼气池,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气。就这样,该村又投资45万元在养殖场内建造了15个沼气池,解决了50—70户村民的生活用气。此外,该村充分发挥河泉村网站和网络销售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发布销售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并在养殖场建立远程教育实践基地,为村民提供了技术学习的场所。截止目前,该村销售生猪6000头以上,河泉村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了2500元。很多原本节后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纷纷留在家里加入了“养殖大军”。
要想好,关键在百姓——惠及民生全方位
“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满足于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而且要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是全面的富裕……”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洪响饶有兴致的谈到。在整改落实阶段,该村按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切实整改事关百姓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为百姓谋福利,解民之忧。一是修好村组道路,方便出行。2009年,该村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资金10余万元,修筑了沿山道路640米,村主干道路860米,将四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完全打通,极大的改善了村民出行的条件,方便了农副产品的运输。二是进行水路改造,解决吃水困难。河泉村是苏北地区有名的“老井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曾先后打深井14眼,均未能见水,直至2006年,在市、区扶贫单位的协助下,利用科技手段才打出第15眼165米深的机井。几年来,该村着力于水路改造和铺设自来水管网,解决老百姓吃水用水的难题。去年,该村陆续为村民改水100余户,基本达到了96%以上的家庭使用到了干净的自来水。三是引入“五室两市”,便民利民。为解决该村地处偏远,村民购买农资产品和生活用品要走很远的路,医疗条件简陋的难题。该村党支部成立和引进了了村级卫生室、文化室、综合服务室、计生服务室、警务室、农资超市、百货超市等“五室两市”,以满足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现在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购买到自己平时在镇里才能买到的商品,卫生室和文化室的成立更是满足了村民的医疗和文化需求。四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居住环境。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河泉村自去年以来,为村主要道路安装路灯共33盏,还配备了专职的保洁员清扫垃圾。与此同时,该村在争取村民意见后,还统一规划盖起了40幢独门独院的房子,在村里提供配套设施的条件下,村民喜迁新居,整齐的新房子矗立在多年经济薄弱村的土地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要想强,关键靠干部——筑牢桥头堡不含糊
该村党支部充分依托远程教育平台,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和创新党员的工作理念,全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头雁”队伍。一是着力拓展组织生活空间。该村在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党员教育教学建设工作,建立了村级党员教学资源库,并根据上级领导安排,及时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区的重大会议精神,用最新的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着力创新民主监督途径。该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建立了电子村务,及时将本村开展的各项工作建立成档案,实行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为外出务工村民、党员监督村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极大提高了村务透明程度,扩大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着力提升党员发展能力。每季度定期对本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集体经济、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关于“三农”的最新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党员干部的知识水平。围绕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党员干部到山东寿光、江苏邳州等先进地区学习观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目前,该村共举办各类培训6期,参与人员达253人次。
要想富,关键选准路——服务百姓不打折
河泉村位于贾汪区最北部,下辖4个自然村,720户、2800多人。由于该村位于高旱地带,缺水严重,亩均产粮只有200公斤左右, 4000多亩土地里仅有1500亩适宜耕种,村民生活较为艰苦,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曾是江苏省经济薄弱村。“穷则思变”,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洪响在当地也是一个分发有为的致富青年,自从当选村支部后,敢闯敢干的他,在上任后第一次召开的全村群众大会上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么好,为什么我们村发展不起来?”当天,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分组展开讨论,研究制定适宜本村的富民良策。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调查研究、分析市场行情后,该村制定了生态养殖的致富策略。该村先后利用省市脱贫空间和帮扶资金,投资60余万元,建成占地20亩,拥有300间标准猪舍的河泉村养殖小区,进行生猪科学规模养殖,使年出栏率在万头以上,年利润300万元。为增强现有养殖小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该村从本村年轻、学历高、有带富心理的人中挑选3人专门到邳州一合作社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同年成立了河泉村养猪合作社,拥有成员92名,解决了部分村贫困户的就业难题。2009年11月,爱看报纸书刊的赵洪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则新闻,突发灵感:“猪饲料就这样浪费了,太可惜……”他的想法就是在养殖场内建造沼气池,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气。就这样,该村又投资45万元在养殖场内建造了15个沼气池,解决了50—70户村民的生活用气。此外,该村充分发挥河泉村网站和网络销售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发布销售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并在养殖场建立远程教育实践基地,为村民提供了技术学习的场所。截止目前,该村销售生猪6000头以上,河泉村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了2500元。很多原本节后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纷纷留在家里加入了“养殖大军”。
要想好,关键在百姓——惠及民生全方位
“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满足于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而且要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是全面的富裕……”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洪响饶有兴致的谈到。在整改落实阶段,该村按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切实整改事关百姓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为百姓谋福利,解民之忧。一是修好村组道路,方便出行。2009年,该村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资金10余万元,修筑了沿山道路640米,村主干道路860米,将四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完全打通,极大的改善了村民出行的条件,方便了农副产品的运输。二是进行水路改造,解决吃水困难。河泉村是苏北地区有名的“老井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曾先后打深井14眼,均未能见水,直至2006年,在市、区扶贫单位的协助下,利用科技手段才打出第15眼165米深的机井。几年来,该村着力于水路改造和铺设自来水管网,解决老百姓吃水用水的难题。去年,该村陆续为村民改水100余户,基本达到了96%以上的家庭使用到了干净的自来水。三是引入“五室两市”,便民利民。为解决该村地处偏远,村民购买农资产品和生活用品要走很远的路,医疗条件简陋的难题。该村党支部成立和引进了了村级卫生室、文化室、综合服务室、计生服务室、警务室、农资超市、百货超市等“五室两市”,以满足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现在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购买到自己平时在镇里才能买到的商品,卫生室和文化室的成立更是满足了村民的医疗和文化需求。四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居住环境。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河泉村自去年以来,为村主要道路安装路灯共33盏,还配备了专职的保洁员清扫垃圾。与此同时,该村在争取村民意见后,还统一规划盖起了40幢独门独院的房子,在村里提供配套设施的条件下,村民喜迁新居,整齐的新房子矗立在多年经济薄弱村的土地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郑金芝 王巍巍 王琳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