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城关镇龙头村:加速二次创业 推动科学发展
2010-03-22 17:02:5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位于平利县城以南5公里古仙湖旅游区,先后被国家和省上命名为文明村镇,被省委授予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29户2013人,有党员66名。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统筹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龙头新一轮大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找载体,提定位,寻求发展新突破。近年来,龙头村按照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八个有”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六大工程”,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发展新突破,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特别是消除部分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是该村面临的新难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针对这一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立足龙头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提出了“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打造富裕和谐新龙头”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加速二次创业”的实践载体,确立了建设集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发展定位,坚持“新村与旅游同步、与第三产业并进”,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
多形式,抓培训,全力提升素质。搞好学习培训,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党员群众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该村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全力提升党员群众素质,一是把全村党员群众分成8个学习小组,利用雨天、晚上时间分片开展学习;采取观看远程教育讲座、邀请宣讲团集中辅导等形式开展学习,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增强了学习效果。二是根据村上产业发展需要,在抓好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了茶饮、绞股蓝、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深受群众欢迎。三是结合旅游新村建设需要,组织业主到四川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识字的党员,采取送教上门、结对帮学的形式组织学习;对外出流动党员,通过邮寄学习资料、电话督促等形式,确保了党员参学全覆盖。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群众的能力素质,推进了思想解放,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上形成了共识。
广宣传,求意见,努力让群众满意。搞好村级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是关键,群众广泛参与是基础,百姓满意赞成是目标。对此,该村党支部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让群众对活动满意,一是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全镇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后,先后召开村“两委”会、全村党员大会、群众会,学习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安排部署全村学习实践活动,让群众对活动的目的知晓明白。二是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针对部分群众思想上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我无关”的问题,始终毫不放松地抓好宣传引导工作。先后刷写标语19副,发放明白纸380份,办专题板报6期,开展宣讲11场次,广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方法步骤,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问计问政问需于民。针对“干部怎么当、群众怎么干、龙头怎么发展”等问题,召开了村干部、产业大户、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四个恳谈会,同时还发放征求意见表121份,共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19条。通过认真梳理分析,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进行深刻剖析,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形成了发展共识。并确立了“三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建成生态茶园观光村、率先建成旅游示范村、率先建成“升级晋档”一类村,形成了分析检查材料,成为指导龙头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规划。四是让群众评判活动成效。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解决产业发展、群众增收、饮水困难等一些实际问题,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赢得了群众拥护和好评。群众对活动的测评满意率为93%。
贴实际,大整改,着力解决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把解决影响和制约龙头发展的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活动一开始,就梳理了关于龙头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党的建设、群众素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及时着手解决。针对农业产业分散经营、效益不高问题,该村在抓好坡地千亩蚕桑产业园这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对剩下的好田好地,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高效观光茶叶产业。经过努力,引进茶饮大户3户,完成土地流转1400余亩,已建成高效精品茶园500亩,既保证了农民土地流转的既得收入,又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针对农户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会同信用社成立了信贷抵押物评估小组,先后为农户协调贷款300多万元。针对党员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深入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3名、村后备干部4名,扶持5名党员兴办了“农家乐”。围绕提升村民素质问题,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和“双文明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培育了社会新风尚,树立了对外良好形象。目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归纳的4大项9个方面的问题,已整改落实到位5项,其余4项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整改落实。同时,按照“废、改、立”的要求,对村上的有关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新建了党员谈心制度,制定了全村五年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扣中心,求实效,奋力推动工作。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前沿阵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做好以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群众评判干部,看的就是村上班子是不是真心为百姓办事,发展搞的好不好,大家最盼望的事情办没办。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始终紧扣发展这条主线,切实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最大实惠。一是坚持走“新村与旅游同步、与第三产业并进”的良性发展路子,生态旅游初显成效。首期启动的10户精品乡村客栈和10户传统作坊建成并对外营业,农耕文化园、花卉盆景园、七彩山鸡观光园、水上游乐园、民俗婚庆园建设正加紧推进,可望于今年“五.一”节前竣工并正式开园。二是依托大户带动,初步形成了面积过千亩的茶叶和畜牧两大农业主导产业,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三是在住房、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新修连户水泥路2.5公里;建人饮工程3处,解决了8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新修河滨人行步道2000余米,茶园观光步道建设基本完工。四是结合“创卫”工作,一手抓农民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手抓硬件建设,新建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台4处,配置垃圾桶100个,新建沼气池119口,改厕率达60%以上,庭院绿化80余户,全面落实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五是依托项目支撑,建成了集农村社会服务、文化活动、商贸流通、技术培训、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新建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便民小超市,加强了阵地建设,方便了党员群众。
找载体,提定位,寻求发展新突破。近年来,龙头村按照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八个有”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六大工程”,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发展新突破,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特别是消除部分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是该村面临的新难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针对这一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立足龙头村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提出了“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打造富裕和谐新龙头”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加速二次创业”的实践载体,确立了建设集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发展定位,坚持“新村与旅游同步、与第三产业并进”,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
多形式,抓培训,全力提升素质。搞好学习培训,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党员群众能力素质的迫切需要。该村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全力提升党员群众素质,一是把全村党员群众分成8个学习小组,利用雨天、晚上时间分片开展学习;采取观看远程教育讲座、邀请宣讲团集中辅导等形式开展学习,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增强了学习效果。二是根据村上产业发展需要,在抓好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了茶饮、绞股蓝、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深受群众欢迎。三是结合旅游新村建设需要,组织业主到四川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识字的党员,采取送教上门、结对帮学的形式组织学习;对外出流动党员,通过邮寄学习资料、电话督促等形式,确保了党员参学全覆盖。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群众的能力素质,推进了思想解放,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上形成了共识。
广宣传,求意见,努力让群众满意。搞好村级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是关键,群众广泛参与是基础,百姓满意赞成是目标。对此,该村党支部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让群众对活动满意,一是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全镇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后,先后召开村“两委”会、全村党员大会、群众会,学习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安排部署全村学习实践活动,让群众对活动的目的知晓明白。二是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针对部分群众思想上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我无关”的问题,始终毫不放松地抓好宣传引导工作。先后刷写标语19副,发放明白纸380份,办专题板报6期,开展宣讲11场次,广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和方法步骤,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问计问政问需于民。针对“干部怎么当、群众怎么干、龙头怎么发展”等问题,召开了村干部、产业大户、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四个恳谈会,同时还发放征求意见表121份,共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19条。通过认真梳理分析,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进行深刻剖析,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形成了发展共识。并确立了“三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建成生态茶园观光村、率先建成旅游示范村、率先建成“升级晋档”一类村,形成了分析检查材料,成为指导龙头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规划。四是让群众评判活动成效。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解决产业发展、群众增收、饮水困难等一些实际问题,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赢得了群众拥护和好评。群众对活动的测评满意率为93%。
贴实际,大整改,着力解决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把解决影响和制约龙头发展的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活动一开始,就梳理了关于龙头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党的建设、群众素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及时着手解决。针对农业产业分散经营、效益不高问题,该村在抓好坡地千亩蚕桑产业园这一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对剩下的好田好地,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高效观光茶叶产业。经过努力,引进茶饮大户3户,完成土地流转1400余亩,已建成高效精品茶园500亩,既保证了农民土地流转的既得收入,又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针对农户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会同信用社成立了信贷抵押物评估小组,先后为农户协调贷款300多万元。针对党员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深入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3名、村后备干部4名,扶持5名党员兴办了“农家乐”。围绕提升村民素质问题,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和“双文明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培育了社会新风尚,树立了对外良好形象。目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梳理归纳的4大项9个方面的问题,已整改落实到位5项,其余4项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整改落实。同时,按照“废、改、立”的要求,对村上的有关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新建了党员谈心制度,制定了全村五年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扣中心,求实效,奋力推动工作。村级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前沿阵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做好以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群众评判干部,看的就是村上班子是不是真心为百姓办事,发展搞的好不好,大家最盼望的事情办没办。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始终紧扣发展这条主线,切实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最大实惠。一是坚持走“新村与旅游同步、与第三产业并进”的良性发展路子,生态旅游初显成效。首期启动的10户精品乡村客栈和10户传统作坊建成并对外营业,农耕文化园、花卉盆景园、七彩山鸡观光园、水上游乐园、民俗婚庆园建设正加紧推进,可望于今年“五.一”节前竣工并正式开园。二是依托大户带动,初步形成了面积过千亩的茶叶和畜牧两大农业主导产业,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三是在住房、交通等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新修连户水泥路2.5公里;建人饮工程3处,解决了8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新修河滨人行步道2000余米,茶园观光步道建设基本完工。四是结合“创卫”工作,一手抓农民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手抓硬件建设,新建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台4处,配置垃圾桶100个,新建沼气池119口,改厕率达60%以上,庭院绿化80余户,全面落实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五是依托项目支撑,建成了集农村社会服务、文化活动、商贸流通、技术培训、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新建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便民小超市,加强了阵地建设,方便了党员群众。
作者:党世龙 张成军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