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岑巩:新农村建设让村民生活的有滋有味

2010-03-22 17:09:2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要求,合理建设和谐新农村,将群众的事办好、办实,让老百姓共享科学发展成果

  产业调整鼓腰包。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大力发展茶叶、烟叶、林果、杂稻制种主导产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实施1万余亩杂稻制种、5.5万亩优质稻种植,4.5万亩杂玉种植、7300亩优质烤烟种植,力争建成产业化优质稻基地5万亩、精品水果基地2500亩、优质茶叶基地1000亩等。以县养猪协会为龙头,推行对大牲畜、生猪、山羊进行改良,建成牛改良点10个,生猪品种改良点56个。有1000余名群众利用交通优势从事运输业,1500余名农民经纪人通过利用市场做文章,年可创收60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农民人均从产业结构调整中直接增收2000多元。

  素质提升强本领。该县立足农村实际,本着“扶贫”先“扶智”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农技培训套餐”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切实让老百姓得实惠。一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科技文化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科技中心户”、“治安中心户”的作用,全面提高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法律水平,增强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成为广大农民创造新生活、建设新家园的无穷动力。二是以深入开展农村“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农民培育成学习型、技能型、知识型、守法型的新型农民。目前,全县利用远程教育、阳光工程、三农服务团等载体共开展各类农科培训1100余期,培训农民群众4.6万余人次,其中返乡农民工3000余人次。三是对农民开展科技、文化、技能和法制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科学得当的方法,做到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教育实效。

  文明创建树新风。目前,该县有各种文艺队10余支,各文艺演出团队经常走村串寨开展义演活动,寓教于乐,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争创文明树“乡风”,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和广大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毒、邪”等丑恶现象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了群众奔向文明小康的助推器”。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岑巩县在普及道德规范、开展道德评议、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等工作中,广泛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寨、文明街道、文明学校、文明单位为主的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定期深入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工作,使群众思想观念、道德评判标准、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树立了良好的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逐步实现了县城有文化娱乐中心、乡(镇)有综合性文化场所、行政村(居)有文化活动室的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自2007年开始,全县掀起了村寨讲文明、树新风热潮,各村、寨、户形成了争创文明的良好氛围。

  环境整治靓家园。一是积极开展农村村庄整治。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地理特点、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实际,分期分批制定村庄整治规划并及时加以实施。二是聚力建设生态家园。多渠道筹集资金,持续推进以沼气池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池达10250户,改厨6970户,改厕5640户,改圈6660户,受益人口55000余人。同时大力实施“两把扫帚”工程,保持室外亮化干净。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为基本模式的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和推广使用生物肥料、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地表污染,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改变难”的问题。

  组织建设促民主。深入开展以“上下联创、示范带创、城乡共创、强素质、强基础、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三强”活动,努力打造“五好”班子目标。依托远程教育基地,分期分批抓好农村党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广泛开展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和公民道德教育。强化村级班子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基层班子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把握发展方向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统筹运作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为民服务的能力。继续创新和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和“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各村以推行村级“一事一议”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村级民主自治建设,全面实行农村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各基层党委严格按照“两推一选”和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配齐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巩固基层政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机制。

  平安建设保民安。以建好平安村寨为基点,巩固基层维稳平台。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进农家”活动和“遵纪守法模范户”评比活动,切实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逐步引导和促进农民树立法治观念,自觉成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新型农民。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露头就打”,要求各村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组织,落实“物防、人防、技防”多重防控措施,并实施重点区域集中整治制度,每年定期开展社会治安隐患排查,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吴伟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