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邗江公道镇埝桥村:“石旮旯”成“金窝窝”
2010-03-23 11:14:1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走进公道镇埝桥村,清一色的水泥路,沿途风光秀丽,很难想象,以前这个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偏远村,如今已变成了方圆十里有名的“金窝窝”,全村目前共拥有私企12家,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132元。
高效农业由“星火”变“燎原”
埝桥村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有水面2826.7亩,特水养殖、水禽饲养成规模化发展,精养水面达1150亩,村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滩涂湿地,搞起了鹅业养殖,并就近取材,做起了熟食鹅的生产。就在村里有个卖老鹅的熟食摊,因为口味好,生意红火,一天能卖出30只老鹅。于是在村干部动员带动下,村里帮助这个“熟食摊”业主办成了食品厂,此举一发不可收,不仅推动了全村的家禽养殖,发展高效农业,而且促进了村民致富。
这个食品厂就是现在的扬州口缘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如今企业越做越大,2005年在镇工业集中区投资新建厂房,扩大生产,占地30余亩,建有生产厂房10000平方米,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两条,该公司2007年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去年,这家企业已经实现产值8000万元,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口缘”带动了全镇水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村28家养鹅专业户所养殖的鹅全部供应给口缘食品公司,每个专业户一年净利润近10万元。埝桥村的养殖效应很快辐射到全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邵伯湖畔的千亩水禽养殖示范园以堤脚林台河为依托,形成了“植树——种草——养鹅(鸭)——养鱼”互利共生的生态链。2009年饲养商品鹅15万只,鸭10万只,种植优质牧草面积800亩,每只鹅获利10元,每只鸭获利4元。在园区的带动下,全镇11个行政村各建成了1000-17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化鹅舍,形成了“镇有示范园,村村有小区,片片有大户”的水禽养殖格局,2009年全镇水禽饲养量突破90万只。
破产企业变农民致富“香饽饽”
走进九龙湖高效农业示范园,龙虾繁育基地赫然入目。该基地建有苗池30000平方米,已成功繁育出4000万尾龙虾苗投放市场,并带动全村10多户龙虾养殖专业户,全村500亩龙虾养殖,养殖户们实现亩效益在7000元以上。龙虾工厂化繁育成为九龙湖高效农业示范园的一大亮点,而九龙湖生态农业示范园也成为全镇休闲农业。谈及龙虾繁育基地,埝桥人道出了一段故事。扬州一家公司多年前在埝桥兴办分厂,但由于市场和管理原因,该公司在几年前就宣布破产了,厂房设施一直闲置,法院判决也早就下来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少村民没有拿到属于他们的土地租金,村党委书记孙超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盘活闲置资产,搞活经济来源。很快,扬州农科所因为看重埝桥村生态自然资源优势,租用水面2000亩,投资兴办龙虾繁育基地。一个龙虾养殖和鱼、虾、蟹一条龙的养殖基地在破产公司旧址上诞生了。经过一年经营,企业销售业绩大好,村里还用租金把多年的拖欠款还给了村民。
搬迁路变“农民文明一条街”
在埝桥村农民一条街,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墙上挂着一块特殊匾额,上面刻着文字: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原来这些牌匾就是埝桥村为村民们量身打造的“家规家训”。
为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埝桥村一班人拓展思路,将旧时大族人家用来治理家风的“家规家训”加以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以此在营造文明乡风民风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埝桥村党委根据每户每家的特点,制定属于农民自己的“家规家训”,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规范,激活家庭文明细胞,并在“埝桥农民一条街”进行试点。“埝桥农民一条街”是由北沟、东沟、双庙、王庄、仓房、颜庄等6个组部分农户搬迁组建而成一条新街。在这里,村干部帮助每个农户制定了各具特色“家规家训”,内容围绕和谐、孝道、家教、勤劳、节俭、励志、修养等方面,语言精练,富有内涵,具有时代特色。村里将这些“家规家训”统一制作成匾额挂在各家堂屋醒目的位置。“埝桥农民一条街”55户全部挂上了崭新的“家规家训”匾额,并且这一“家规家训”做法在全村其他组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成为全村和谐建设品牌,形成本村的文化特色,多年来,埝桥村也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环境整治示范村”、“扬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被中新社、新华日报等省市媒体给予跟踪报道。
高效农业由“星火”变“燎原”
埝桥村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有水面2826.7亩,特水养殖、水禽饲养成规模化发展,精养水面达1150亩,村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滩涂湿地,搞起了鹅业养殖,并就近取材,做起了熟食鹅的生产。就在村里有个卖老鹅的熟食摊,因为口味好,生意红火,一天能卖出30只老鹅。于是在村干部动员带动下,村里帮助这个“熟食摊”业主办成了食品厂,此举一发不可收,不仅推动了全村的家禽养殖,发展高效农业,而且促进了村民致富。
这个食品厂就是现在的扬州口缘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如今企业越做越大,2005年在镇工业集中区投资新建厂房,扩大生产,占地30余亩,建有生产厂房10000平方米,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两条,该公司2007年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去年,这家企业已经实现产值8000万元,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口缘”带动了全镇水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村28家养鹅专业户所养殖的鹅全部供应给口缘食品公司,每个专业户一年净利润近10万元。埝桥村的养殖效应很快辐射到全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邵伯湖畔的千亩水禽养殖示范园以堤脚林台河为依托,形成了“植树——种草——养鹅(鸭)——养鱼”互利共生的生态链。2009年饲养商品鹅15万只,鸭10万只,种植优质牧草面积800亩,每只鹅获利10元,每只鸭获利4元。在园区的带动下,全镇11个行政村各建成了1000-17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化鹅舍,形成了“镇有示范园,村村有小区,片片有大户”的水禽养殖格局,2009年全镇水禽饲养量突破90万只。
破产企业变农民致富“香饽饽”
走进九龙湖高效农业示范园,龙虾繁育基地赫然入目。该基地建有苗池30000平方米,已成功繁育出4000万尾龙虾苗投放市场,并带动全村10多户龙虾养殖专业户,全村500亩龙虾养殖,养殖户们实现亩效益在7000元以上。龙虾工厂化繁育成为九龙湖高效农业示范园的一大亮点,而九龙湖生态农业示范园也成为全镇休闲农业。谈及龙虾繁育基地,埝桥人道出了一段故事。扬州一家公司多年前在埝桥兴办分厂,但由于市场和管理原因,该公司在几年前就宣布破产了,厂房设施一直闲置,法院判决也早就下来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不少村民没有拿到属于他们的土地租金,村党委书记孙超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盘活闲置资产,搞活经济来源。很快,扬州农科所因为看重埝桥村生态自然资源优势,租用水面2000亩,投资兴办龙虾繁育基地。一个龙虾养殖和鱼、虾、蟹一条龙的养殖基地在破产公司旧址上诞生了。经过一年经营,企业销售业绩大好,村里还用租金把多年的拖欠款还给了村民。
搬迁路变“农民文明一条街”
在埝桥村农民一条街,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墙上挂着一块特殊匾额,上面刻着文字: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原来这些牌匾就是埝桥村为村民们量身打造的“家规家训”。
为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埝桥村一班人拓展思路,将旧时大族人家用来治理家风的“家规家训”加以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以此在营造文明乡风民风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埝桥村党委根据每户每家的特点,制定属于农民自己的“家规家训”,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规范,激活家庭文明细胞,并在“埝桥农民一条街”进行试点。“埝桥农民一条街”是由北沟、东沟、双庙、王庄、仓房、颜庄等6个组部分农户搬迁组建而成一条新街。在这里,村干部帮助每个农户制定了各具特色“家规家训”,内容围绕和谐、孝道、家教、勤劳、节俭、励志、修养等方面,语言精练,富有内涵,具有时代特色。村里将这些“家规家训”统一制作成匾额挂在各家堂屋醒目的位置。“埝桥农民一条街”55户全部挂上了崭新的“家规家训”匾额,并且这一“家规家训”做法在全村其他组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成为全村和谐建设品牌,形成本村的文化特色,多年来,埝桥村也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环境整治示范村”、“扬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被中新社、新华日报等省市媒体给予跟踪报道。
作者:邗组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