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安徽太湖:协会+支部+农户 人民群众得实惠

2010-03-23 11:17:29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协会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太湖县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工作思路,依托基地和协会建立了一批产业(协会)党支部,充分发挥能人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和带动群众致富兴业。先后建立了蚕桑、茶叶、黄花菜、油脂、生猪和水产品加工等41个专业协会,成立了16个协会党支部。协会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进行社会化生产上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

  产业链上建协会。太湖县弥陀镇全镇黄花菜种植面积达300多亩,年产干花6000多斤,年产值12万元左右,种植户人均增收200多元。为做大做强黄花菜支柱产业,2005年6月经县民政局批准成立弥陀黄花菜协会,协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2名,分别由弥陀、河口、田家三个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兼任,协会成员168人,理事会成员11人,常务理事7人。2006年5月成立协会党支部,党员34人,由弥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金中兼任支部书记。在协会支部的领导下,由协会为全镇黄花菜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和产品销售,并于2006年10月注册了“野山湖”牌商标和条形码,使弥陀金针黄花真正形成了产业,挤进了市场,摆脱了一家一户去推销的落后模式,让农产品变为紧俏货,让农民第一次不为卖发愁。

  专业协会成立党支部。新仓镇惠民村猪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6月,同年9月镇党委结合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组建了猪业协会党支部,现有党员18人,预备党员3人。协会党支部从成立伊始,一直围绕“加强生猪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先后领导帮助协会制订了章程,成立理事会,督促指导协会严格按章程办事,不断提高协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协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会员125人(户),理事12人。在协会党支部书记张四华、会长王结松的带领下,协会依靠党支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生猪产殖技术培训班。先后聘请县科协、畜牧局技术人员到村开办培训班5期,生动而切合实际的讲课吸引了全镇内外700多名养猪户参加。县科协在村集中地建起了科技宣传专栏,定期宣传畜牧的养殖防病技术以及市场行情,免费向养殖户发放宣传资料300多套。通过传播技术,提供养殖防病知识和市场咨询,有力地提高了该村农户养殖积极性,目前,该村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42户,50头以上295户,年出栏生猪能力达5万头;二是不断加强支部自身建设。支部成立两年来,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注重在会员中发展懂技术、会饲养,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生猪的青年入党,先后发展了3名年出栏生猪百头以上的大户户主加入党组织,为支部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支部领导协会积极应对养殖风险。在发生疫情时,针对养殖户恐慌心理,支部及时召开协会理事会议,一方面派员分头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害怕心理,另一方面组织疫苗,摸清农户养猪底数及发病情况,及时发放疫苗,集中组织防疫,较好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四是领导协会积极探索规模化养殖之路。为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养猪业带来的污染,针对本地实际,申报了畜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人畜分离、集中养殖,统购统销,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生态养殖环境。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栏目现场采访报道了惠民生猪养殖“基地+协会+支部”生产模式,充分肯定了协会党支部在带领和引导农民致富中发挥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凝聚农户群众。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全面实施了以“经济型”专业协会党组织、“领富型”乡村干部队伍和“双带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富民党建”工程。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建立蚕桑、茶叶、油茶、板栗、生猪、龙虾、肉鸡、蔬菜等产业协会(合作社)27个,成立(产业)协会党支部16家。城西乡建立了生猪、龙虾、肉鸡、蔬菜、优质水稻和油茶6大基地(小区)和蔬菜、养殖协会,依托基地组建了6个产业党支部,达到了“一村一产业支部”的目标。牛镇镇以蚕桑、禅茶、油茶、板栗四大支柱产业为基地,成立了蚕桑协会党支部和板栗助农合作社党支部,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党员致富兴业;百里镇成立了西瓜、油茶、龙虾专业协会,建立了华源油茶和润民禅茶2个协会党支部;北中镇重点抓了6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建设,以茶叶、蚕桑、油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徐桥镇培育了新丰油桃、西平泡桐等主导产业,成立了油脂协会党支部。(李加福)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