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贾汪湖里村: 立足“变”字调思路 党群一心促发展
2010-03-24 08:12:3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徐州市信用村”、“贾汪区人大之家先进单位”、“贾汪区先进村居”、“徐州市四好妇代会”、“徐州市计生阳光示范点”……走进大吴镇湖里村,一块块崭新的奖牌让人目不暇接,一个个科学发展的故事正在闪光的奖牌背后娓娓道来。
湖里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5320人,其中党员149人。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党群一心推动该村迈开了科学发的坚定步伐。
“劣势”变“优势”,新村建设先人一步。由于受附近煤矿长期开采影响,该村老村体大范围成了采煤塌陷地,居民日常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群众的反应纷纷、问题的困难重重,该村党支部不等不靠,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果断决定率先实施整村搬迁工程。历经近4年时间,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44栋湖里农民新居拔地而起,1500余户、近7000农民搬进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小区,住进宽敞明朗的新房,过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化生活。新建成的湖里小区房屋质量高、配备设施全,设有文体活动中心,组建了宣传、科技、法制、文艺队伍。同时,制定了健全的《村规民约》,经常性开展“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农民精神面貌涣然一新,农村和谐景象日新月异,成为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农民新居建设“样板”。
“寒冬”变“暖春”,就业热情更高一筹。针对金融危机下,输出劳动力出现的“回流”现象,该村积极广开思路、积极行动,多渠道推进就业创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强化招商服务,先后引进赛林科技、牧之韵等多个大型项目,可就地解决就业近百人。二是强化农技培训。聘请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种植大棚、特色养殖等大型农业科技培训3次,收益群众达1000余人。三是强化政府服务。注重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途径收集筛选用工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党员的能动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广泛收集、及时反馈所在地用工需求,及时组织本村合适劳动力输出,已带动就业300余人,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同时,在用电、用地、资金担保方面加强扶持,帮助能人创业,掀起了“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高潮。返乡农民工李本海在村党支部的担保帮助下,贷款10万余元,建立起野鸡、野猪放养养殖基地,预计年利润超过4万元,带动就业6人。目前,该村劳动力就业率已超过达85%,全村平均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
“较好”变“更好”,和谐稳定再进一层。近年来,该村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村民生活幸福安康,村级各项工作推动有序。为进一步维护和推动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该村坚持继续做足“好”字文章,确保“村民反映问题处理好、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好、村落治安环境保卫好”。一是将信访工作列入村工作重要议程,完善了信访工作机制,坚持“第一责任人负责到底”的原则,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应问题达65件,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处理。同时,将勤练双述会议、群众测评会议、群众性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群众广泛参加的会议常规化,确保问题早反映、早解决,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二是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挑选有热心、有群众基础、有调解才能的党员或群众做为“人民调解员”,积极主动的处理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化解一方矛盾、助推和谐大局。三是组建起以党员为主要成员的治安巡逻值班人员,积极争取并率先成为全区警铃入户的示范村,安装入户警铃356户,为广大群众增添了一道24小时、全天候的保护屏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湖里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5320人,其中党员149人。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村党支部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党群一心推动该村迈开了科学发的坚定步伐。
“劣势”变“优势”,新村建设先人一步。由于受附近煤矿长期开采影响,该村老村体大范围成了采煤塌陷地,居民日常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群众的反应纷纷、问题的困难重重,该村党支部不等不靠,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果断决定率先实施整村搬迁工程。历经近4年时间,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44栋湖里农民新居拔地而起,1500余户、近7000农民搬进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小区,住进宽敞明朗的新房,过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化生活。新建成的湖里小区房屋质量高、配备设施全,设有文体活动中心,组建了宣传、科技、法制、文艺队伍。同时,制定了健全的《村规民约》,经常性开展“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农民精神面貌涣然一新,农村和谐景象日新月异,成为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农民新居建设“样板”。
“寒冬”变“暖春”,就业热情更高一筹。针对金融危机下,输出劳动力出现的“回流”现象,该村积极广开思路、积极行动,多渠道推进就业创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强化招商服务,先后引进赛林科技、牧之韵等多个大型项目,可就地解决就业近百人。二是强化农技培训。聘请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种植大棚、特色养殖等大型农业科技培训3次,收益群众达1000余人。三是强化政府服务。注重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途径收集筛选用工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党员的能动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广泛收集、及时反馈所在地用工需求,及时组织本村合适劳动力输出,已带动就业300余人,月收入可达2000余元。同时,在用电、用地、资金担保方面加强扶持,帮助能人创业,掀起了“以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高潮。返乡农民工李本海在村党支部的担保帮助下,贷款10万余元,建立起野鸡、野猪放养养殖基地,预计年利润超过4万元,带动就业6人。目前,该村劳动力就业率已超过达85%,全村平均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
“较好”变“更好”,和谐稳定再进一层。近年来,该村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村民生活幸福安康,村级各项工作推动有序。为进一步维护和推动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该村坚持继续做足“好”字文章,确保“村民反映问题处理好、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好、村落治安环境保卫好”。一是将信访工作列入村工作重要议程,完善了信访工作机制,坚持“第一责任人负责到底”的原则,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应问题达65件,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处理。同时,将勤练双述会议、群众测评会议、群众性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等群众广泛参加的会议常规化,确保问题早反映、早解决,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二是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挑选有热心、有群众基础、有调解才能的党员或群众做为“人民调解员”,积极主动的处理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化解一方矛盾、助推和谐大局。三是组建起以党员为主要成员的治安巡逻值班人员,积极争取并率先成为全区警铃入户的示范村,安装入户警铃356户,为广大群众增添了一道24小时、全天候的保护屏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王琳 林伟伟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