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内涵 做足商旅文章
2010-03-24 08:12:54
台江区苍霞街道濒临闽江下游北岸,滨经旅游资源独具,传统商贸业发达,自古就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旧屋区大面积改造,苍霞面貌发生极大改观,但随之而来的是存量土地减少,特别是工业用地、建设用地日趋紧缺成为苍霞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街情,审时度势,融入大局,通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苍霞街道旧改及商贸工作状况
苍霞原多为木屋毗连区,随着江滨大道及白马南路、三县洲大桥相继建成,交通状况和环境面貌大大改观。从2000年开始,作为福州市首批旧屋区改造工程的苍霞旧屋区改造工程和义帮洲一、二期旧屋区改造工程先后启动,共为近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也使地区面貌明显改观。江滨大道沿线正在开发建设的“都市芳庭”、“半岛国际”、“心家泊”、“美伦•浩洋丽都”等一批高层楼宇,为构筑福州“金外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但随着存量土地的减少,及商贸经济的后劲不足,未来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据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下降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亿元,下降36%;完成商品销售额1.5亿元,比增46%;完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亿元,比增37%。尽管商品销售额和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有较大增长,但总数依旧偏小,与其他兄弟街道相比,在商贸规模、专业市场、商业业态、限上和亿元企业培育等方面以及在商贸经济的辐射能力、现代商贸服务业比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项目和投资都在明显萎缩,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形成,今后发展有待重新谋划。因此,“加速”发展成为我街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发展商贸旅游业是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008年,区委提出“要善用区位优势,深挖资源潜力,以滨江突破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商贸繁荣,在推进旅游与商贸关联互动、有机融合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海峡西岸滨江旅游繁荣区”。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这一产业体系的形成会带来一个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1美元,相关产业产值就增加7美元;旅游部门就业每增加1人,社会间接就业即增加5人。因此,发展旅游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苍霞街道辖区面积仅为1.07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有限,特别是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商贸旅游无疑是更切合实际。
(一)苍霞区位优势有利于以旅游为突破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苍霞街道地处台江区西南部,东临中亭街、“八一七”商贸中轴线、元洪城,这一带商贸功能较为齐全、“一站式”的购物中心分布广泛,这些都为商贸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休闲娱乐配套。南靠闽江,闽江最繁华的12公里岸线就在台江,其中苍霞街道沿江岸线就占全区18%,相对于辖区面积仅占全区面积的6%的苍霞来讲,沿江的区位优势就更显突出和重要。建在江北防洪堤上的北江滨大道,既是沿江的交通线又是守护全城的生命线,可以最好地体现福州“城在江边,江在城中”的特色,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潜力。2003年随着闽江公园建成又成为两岸最亮丽的风景线了。全长5.5公里的闽江公园的北园,由八个园区组成。从三县洲大桥起,从下游到上游依次是闽水园、闽风园、华龙园、缤纷园、望龙园、金沙园、锦江园和西河园,其中闽水园、闽风园就坐落在苍霞地界。闽水园以闽江的水文化为主题,通过“闽水谣”浮雕长卷展示闽江儿女与闽江母亲之间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与闽水园相连的是闽风园,闽风园的精华是“福州历史文化长廊”。全部取材于福建特产的优质花岗石,以恢弘的气势、简洁的构图、朴实而又粗犷的艺术手法,立体再现福州建城2200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亲江濒水的滨江公园是城市发展旅游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苍霞北接三捷河、下杭路,这一带汇聚着台江区大部分历史文物古迹,拥有大庙山、白马桥、青年会、陈文龙尚书庙、严复故居等一大批省、市级文物建筑;更有始于宋、繁于清、盛于民国的福州最大的待开发商贸旧民居群——双杭历史街区,存有古田、浦城、南郡等14个古会馆,天后宫、张真君祖殿、东金寺等特色的文物古迹,是保护较完整、资源较集中、开发价值高的存量旅游资源。
(二)苍霞民俗资源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实现商旅良性互动。首先,苍霞历史悠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商贾游人留下众多名胜古迹,逸闻趣事。据史料文献记载,清翰林院编修潘炳年、闽剧宗师陈春轩、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均生于此;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福建著名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爱国华侨胡文虎、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等亦来此办学创刊、建府兴业。具有较多的先人先贤留下的文化史迹,可通过包装整合后更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其次,苍霞传统商贸业发达,沿苍霞洲之闽江一带便有美打道、蓬埕道、南福道、恒昌埕道等道头,为茶、笋、纸、木等特产集散地。至解放初期,苍霞地区已建立了近10家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地域性“会馆”,为源远流长的“闽商”发祥地之一。第三,苍霞寺庙丛林,宗教寺庙五十多处,经多次重修扩建,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竹林尚书庙、东金寺、清泉庵、青年会、基督教堂等历史悠久,信徒朝拜、香火不断,信仰、宗教氛围浓厚,人文景观亦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又一大资源。第四,苍霞民间文艺形式丰富,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藤牌操、渔歌、秧歌、腰鼓、舞狮、舞龙、社戏有较高文化内涵,“文艺轻骑兵”、“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组织形式被广大群众所喜好。第五,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丰富,邻里节、民间民俗文化节、拗九节、“心家泊”社区仲夏文化节等在增强共建美好家园意识、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六,苍霞沿江滨大道一线已开发建设的“都市芳庭”、“半岛国际”、“心家泊”、“美伦•浩洋丽都”等一批高层楼宇,为旅游景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商贸旅游联动发展的启示
在推动商贸服务业转型、扩大内需,旅游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型的产业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已成为当今旅游经济界的共识。区委已经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区委宣传部更是将“一带一区三圈十大项目”作为构筑的文化新格局提到议事日程。为此,做大做好“商旅文章”既要立足当前做好相关工作,尽快见效,又要着眼长远,做好规划,谋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台江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研究制订《台江区商贸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经济与文化并举、商贸与旅游互动”的发展思路。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确定商圈拓展和历史遗迹、文物的保护范围,使独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围绕“古城商都发祥地”的形象定位,把苍霞、后洲的上下杭历史街区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并在上下杭周边开发步行街、商业街、休闲街,以“一路阅尽千年沧桑”为主题,定位为“最能代表台江商贸历史演变、最能反映民间民俗文化、商贾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发展”的商贸旅游休闲购物街区。比如,开辟“传统工艺品一条街”、“民俗文化、旧物鉴赏交易馆”等,设有纸伞、角梳、寿山石、脱胎漆器等具有福州特色的工艺品专卖。改变以往拆旧建新的规划,保留有特色的东西,把南星澡堂、青年会等建成酒吧一条街,实行差异化发展。通过编制《苍霞民间民俗文化圈画册》,以古田会馆、台江实验小学民间文化培训基地为节点,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整合,为今后开发提供史料支持。在规划的制定中,必须坚持政府主持、专家主言、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并通过台江区政务网、公众网,甚至福建日报等传媒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形成。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
2、坚持品牌打造。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片市场、一个城市,打造品牌至关重要。台江区应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闽都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以“双杭寻古”为文脉,开发、利用商贾豪宅,通过组织名家文艺创作,变历史故事、人文传说,为可视影视作品、歌舞(戏剧)作品等,使上下杭、古田会馆、闽清会馆等迅速走红,进而引驻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周边商贸繁荣。同时,借助旅游这一有效媒介,积极拓展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全力打造陈文龙信仰文化,扩大对台民间交流。二是旅游景观品牌。通过城市景观综合整治、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等以及新增绿地、深化环卫和城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大滨江甲级写字楼建设,引进星级宾馆、酒店,提升闽江两岸和中心城区的灯光夜景建设水平,在沿江一线打造江岸休闲娱乐带、江滨灯光夜景带。利用得天独厚的闽江两岸滨江优势,都市景观、滨江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发参与性强、亲水性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水上活动,增强“闽江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整合闽江北岸丰富的近现代史迹,塑造严复、郁达夫、黄乃裳、黄培松、陈春轩、胡文虎等人雕像,增加旅游景点和文化气息。同时,注重商业化包装,开发展现福州文化内涵的不同主题的“闽江游”产品,公开发行《台江区导游全览图》、《台江区美食购物攻略》、《台江区导游词(中英文版)》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进行多方宣传推广。
一、苍霞街道旧改及商贸工作状况
苍霞原多为木屋毗连区,随着江滨大道及白马南路、三县洲大桥相继建成,交通状况和环境面貌大大改观。从2000年开始,作为福州市首批旧屋区改造工程的苍霞旧屋区改造工程和义帮洲一、二期旧屋区改造工程先后启动,共为近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也使地区面貌明显改观。江滨大道沿线正在开发建设的“都市芳庭”、“半岛国际”、“心家泊”、“美伦•浩洋丽都”等一批高层楼宇,为构筑福州“金外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但随着存量土地的减少,及商贸经济的后劲不足,未来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据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下降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亿元,下降36%;完成商品销售额1.5亿元,比增46%;完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亿元,比增37%。尽管商品销售额和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有较大增长,但总数依旧偏小,与其他兄弟街道相比,在商贸规模、专业市场、商业业态、限上和亿元企业培育等方面以及在商贸经济的辐射能力、现代商贸服务业比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项目和投资都在明显萎缩,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形成,今后发展有待重新谋划。因此,“加速”发展成为我街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发展商贸旅游业是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008年,区委提出“要善用区位优势,深挖资源潜力,以滨江突破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商贸繁荣,在推进旅游与商贸关联互动、有机融合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海峡西岸滨江旅游繁荣区”。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这一产业体系的形成会带来一个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1美元,相关产业产值就增加7美元;旅游部门就业每增加1人,社会间接就业即增加5人。因此,发展旅游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苍霞街道辖区面积仅为1.07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有限,特别是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商贸旅游无疑是更切合实际。
(一)苍霞区位优势有利于以旅游为突破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苍霞街道地处台江区西南部,东临中亭街、“八一七”商贸中轴线、元洪城,这一带商贸功能较为齐全、“一站式”的购物中心分布广泛,这些都为商贸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休闲娱乐配套。南靠闽江,闽江最繁华的12公里岸线就在台江,其中苍霞街道沿江岸线就占全区18%,相对于辖区面积仅占全区面积的6%的苍霞来讲,沿江的区位优势就更显突出和重要。建在江北防洪堤上的北江滨大道,既是沿江的交通线又是守护全城的生命线,可以最好地体现福州“城在江边,江在城中”的特色,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潜力。2003年随着闽江公园建成又成为两岸最亮丽的风景线了。全长5.5公里的闽江公园的北园,由八个园区组成。从三县洲大桥起,从下游到上游依次是闽水园、闽风园、华龙园、缤纷园、望龙园、金沙园、锦江园和西河园,其中闽水园、闽风园就坐落在苍霞地界。闽水园以闽江的水文化为主题,通过“闽水谣”浮雕长卷展示闽江儿女与闽江母亲之间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与闽水园相连的是闽风园,闽风园的精华是“福州历史文化长廊”。全部取材于福建特产的优质花岗石,以恢弘的气势、简洁的构图、朴实而又粗犷的艺术手法,立体再现福州建城2200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亲江濒水的滨江公园是城市发展旅游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苍霞北接三捷河、下杭路,这一带汇聚着台江区大部分历史文物古迹,拥有大庙山、白马桥、青年会、陈文龙尚书庙、严复故居等一大批省、市级文物建筑;更有始于宋、繁于清、盛于民国的福州最大的待开发商贸旧民居群——双杭历史街区,存有古田、浦城、南郡等14个古会馆,天后宫、张真君祖殿、东金寺等特色的文物古迹,是保护较完整、资源较集中、开发价值高的存量旅游资源。
(二)苍霞民俗资源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实现商旅良性互动。首先,苍霞历史悠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商贾游人留下众多名胜古迹,逸闻趣事。据史料文献记载,清翰林院编修潘炳年、闽剧宗师陈春轩、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均生于此;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福建著名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爱国华侨胡文虎、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等亦来此办学创刊、建府兴业。具有较多的先人先贤留下的文化史迹,可通过包装整合后更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其次,苍霞传统商贸业发达,沿苍霞洲之闽江一带便有美打道、蓬埕道、南福道、恒昌埕道等道头,为茶、笋、纸、木等特产集散地。至解放初期,苍霞地区已建立了近10家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地域性“会馆”,为源远流长的“闽商”发祥地之一。第三,苍霞寺庙丛林,宗教寺庙五十多处,经多次重修扩建,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竹林尚书庙、东金寺、清泉庵、青年会、基督教堂等历史悠久,信徒朝拜、香火不断,信仰、宗教氛围浓厚,人文景观亦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又一大资源。第四,苍霞民间文艺形式丰富,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藤牌操、渔歌、秧歌、腰鼓、舞狮、舞龙、社戏有较高文化内涵,“文艺轻骑兵”、“激情广场大家唱”等组织形式被广大群众所喜好。第五,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丰富,邻里节、民间民俗文化节、拗九节、“心家泊”社区仲夏文化节等在增强共建美好家园意识、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六,苍霞沿江滨大道一线已开发建设的“都市芳庭”、“半岛国际”、“心家泊”、“美伦•浩洋丽都”等一批高层楼宇,为旅游景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促进商贸旅游联动发展的启示
在推动商贸服务业转型、扩大内需,旅游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型的产业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已成为当今旅游经济界的共识。区委已经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区委宣传部更是将“一带一区三圈十大项目”作为构筑的文化新格局提到议事日程。为此,做大做好“商旅文章”既要立足当前做好相关工作,尽快见效,又要着眼长远,做好规划,谋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台江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研究制订《台江区商贸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经济与文化并举、商贸与旅游互动”的发展思路。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确定商圈拓展和历史遗迹、文物的保护范围,使独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围绕“古城商都发祥地”的形象定位,把苍霞、后洲的上下杭历史街区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并在上下杭周边开发步行街、商业街、休闲街,以“一路阅尽千年沧桑”为主题,定位为“最能代表台江商贸历史演变、最能反映民间民俗文化、商贾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发展”的商贸旅游休闲购物街区。比如,开辟“传统工艺品一条街”、“民俗文化、旧物鉴赏交易馆”等,设有纸伞、角梳、寿山石、脱胎漆器等具有福州特色的工艺品专卖。改变以往拆旧建新的规划,保留有特色的东西,把南星澡堂、青年会等建成酒吧一条街,实行差异化发展。通过编制《苍霞民间民俗文化圈画册》,以古田会馆、台江实验小学民间文化培训基地为节点,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整合,为今后开发提供史料支持。在规划的制定中,必须坚持政府主持、专家主言、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并通过台江区政务网、公众网,甚至福建日报等传媒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形成。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
2、坚持品牌打造。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片市场、一个城市,打造品牌至关重要。台江区应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闽都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以“双杭寻古”为文脉,开发、利用商贾豪宅,通过组织名家文艺创作,变历史故事、人文传说,为可视影视作品、歌舞(戏剧)作品等,使上下杭、古田会馆、闽清会馆等迅速走红,进而引驻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周边商贸繁荣。同时,借助旅游这一有效媒介,积极拓展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全力打造陈文龙信仰文化,扩大对台民间交流。二是旅游景观品牌。通过城市景观综合整治、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等以及新增绿地、深化环卫和城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大滨江甲级写字楼建设,引进星级宾馆、酒店,提升闽江两岸和中心城区的灯光夜景建设水平,在沿江一线打造江岸休闲娱乐带、江滨灯光夜景带。利用得天独厚的闽江两岸滨江优势,都市景观、滨江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发参与性强、亲水性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水上活动,增强“闽江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整合闽江北岸丰富的近现代史迹,塑造严复、郁达夫、黄乃裳、黄培松、陈春轩、胡文虎等人雕像,增加旅游景点和文化气息。同时,注重商业化包装,开发展现福州文化内涵的不同主题的“闽江游”产品,公开发行《台江区导游全览图》、《台江区美食购物攻略》、《台江区导游词(中英文版)》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进行多方宣传推广。
作者:中共台江区委苍霞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 董 斌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