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城罗圩乡:唱响“创业大戏” 推进“全民致富”
2010-03-25 08:27:55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罗圩乡坚持以人为本,写活“创新理念、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三篇大文章,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充分释放百姓创业潜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全乡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坚持理念创新,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民营经济的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对此,罗圩乡把激发广大干群的创业热情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想创业,敢创业,比创业”的浓烈氛围。一是宣传发动。乡里开展了“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主题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百姓经济,积极倡导四种观念,即创富主体的观念、民富国强的观念、投资为荣的观念和服务至上的观念,努力形成强烈的创业氛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活动渗透到各行各业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同时,号召全乡上下学习先进,学赶昆山,使政府鼓励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的价值导向逐步深入人心,促使一批创业先锋和能人开始由后台走向前台,在全乡确立了“投资为荣,致富至上,人人创业”的理念。二是干部带头。通过鼓励乡直机关干部投身经济一线创业和实施村干部“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工程,不仅壮大了创业队伍,而且发挥了表率作用。三是典型引路。各单位普遍采取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大家的方法,组织一些有创业意向的人就近学习取经,产生了较强的说服力。平楼、古西两村还组织有创业意向的人进行集中培训,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传播真经,促使他们不仅想创业,而且会创业。四是分类指导。乡村两级通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起已注册、已创业未注册和有创业意向的家庭三本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提高了有效性。五是开展竞赛。在乡、村层面上开展“争当标兵,争扛红旗”活动,把争先进位情况定期公布到村,形成竞赛压力,激发了前进动力。
搭建创业平台,构筑全民创业通道。罗圩乡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不同创业者的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创业平台。一是利用房前屋后。在规划区外,允许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非耕地从事家庭兼营手工艺。凡无污染、不扰邻的家庭兼营手工业项目,经过一定程序审批,把民营经济的“孵化器”放在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盘活闲置资产。由于教育区划调整和企业改制等原因,形成了一批有使用价值的村小学校、厂房、村部、废旧厂房、机关办公点等闲置资产。该乡把这些闲置资产作为短、平、快的创业平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包装推介,使之得到了充分利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新办企业9家,新增厂房面积1.46万平方米。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中,该乡针对不同类型的闲置资产,采取了不同的利用形式,力争发挥最佳效应。资产质量较好,适宜企业生产的闲置资产,一般通过拍卖的形式,公开进行招标;资产质量较差,需要进行改造或出租后利用率不高的闲置厂房,鼓励改建标准厂房,提高使用价值。三是建设标准厂房。根据“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鼓励乡村资产和民间资本建设标准厂房,缓解中小企业启动阶段用地难和资金短缺问题。在标准厂房使用上,优先鼓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强势产业进入,优先考虑投入大、起点高、产出快、效益好的项目,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四是加强园区建设。遵循“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完善规划,整合资源,重点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建立工业园区集约用地量化管理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和开发水平,增强园区吸引力。
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鉴于土地、人力等硬成本下降的空间日益有限,各地招商引资渐从优惠政策之争,走向服务之争。罗圩乡着手在行政效率、规划意识、透明度、可预见性等政府服务方面,大力降低成本,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营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打破经营方式、从业人员等种种限制,拓展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更佳的服务环境。乡三套班子领导实行联系企业、村制度,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加强指导。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以及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采取多种方式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人才、法律、创业辅导等服务。乡直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系一村、一新项目、一下岗失业人员、一农民经纪人,进行具体的创业帮扶。
坚持理念创新,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民营经济的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对此,罗圩乡把激发广大干群的创业热情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想创业,敢创业,比创业”的浓烈氛围。一是宣传发动。乡里开展了“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主题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百姓经济,积极倡导四种观念,即创富主体的观念、民富国强的观念、投资为荣的观念和服务至上的观念,努力形成强烈的创业氛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活动渗透到各行各业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同时,号召全乡上下学习先进,学赶昆山,使政府鼓励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的价值导向逐步深入人心,促使一批创业先锋和能人开始由后台走向前台,在全乡确立了“投资为荣,致富至上,人人创业”的理念。二是干部带头。通过鼓励乡直机关干部投身经济一线创业和实施村干部“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工程,不仅壮大了创业队伍,而且发挥了表率作用。三是典型引路。各单位普遍采取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大家的方法,组织一些有创业意向的人就近学习取经,产生了较强的说服力。平楼、古西两村还组织有创业意向的人进行集中培训,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传播真经,促使他们不仅想创业,而且会创业。四是分类指导。乡村两级通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起已注册、已创业未注册和有创业意向的家庭三本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提高了有效性。五是开展竞赛。在乡、村层面上开展“争当标兵,争扛红旗”活动,把争先进位情况定期公布到村,形成竞赛压力,激发了前进动力。
搭建创业平台,构筑全民创业通道。罗圩乡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不同创业者的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创业平台。一是利用房前屋后。在规划区外,允许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非耕地从事家庭兼营手工艺。凡无污染、不扰邻的家庭兼营手工业项目,经过一定程序审批,把民营经济的“孵化器”放在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盘活闲置资产。由于教育区划调整和企业改制等原因,形成了一批有使用价值的村小学校、厂房、村部、废旧厂房、机关办公点等闲置资产。该乡把这些闲置资产作为短、平、快的创业平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包装推介,使之得到了充分利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新办企业9家,新增厂房面积1.46万平方米。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中,该乡针对不同类型的闲置资产,采取了不同的利用形式,力争发挥最佳效应。资产质量较好,适宜企业生产的闲置资产,一般通过拍卖的形式,公开进行招标;资产质量较差,需要进行改造或出租后利用率不高的闲置厂房,鼓励改建标准厂房,提高使用价值。三是建设标准厂房。根据“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鼓励乡村资产和民间资本建设标准厂房,缓解中小企业启动阶段用地难和资金短缺问题。在标准厂房使用上,优先鼓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强势产业进入,优先考虑投入大、起点高、产出快、效益好的项目,努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四是加强园区建设。遵循“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完善规划,整合资源,重点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建立工业园区集约用地量化管理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和开发水平,增强园区吸引力。
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鉴于土地、人力等硬成本下降的空间日益有限,各地招商引资渐从优惠政策之争,走向服务之争。罗圩乡着手在行政效率、规划意识、透明度、可预见性等政府服务方面,大力降低成本,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营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打破经营方式、从业人员等种种限制,拓展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更佳的服务环境。乡三套班子领导实行联系企业、村制度,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加强指导。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以及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采取多种方式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人才、法律、创业辅导等服务。乡直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系一村、一新项目、一下岗失业人员、一农民经纪人,进行具体的创业帮扶。
作者:翔宇 前胜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