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贾汪白集村:小乡村科学发展“三部曲”
2010-03-30 15:24:08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国文明村镇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市文明单位”、“全区优秀基层党组织”等奖牌镶嵌在江苏徐州贾汪青山泉镇白集村的荣誉室里。就是这样一个苏北乡村,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不等不靠,负重前进,走出一条科学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三个文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全村百姓共享科学发展酿出的“美酒”。
激流勇进——走富民发展路。白集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青山泉境内,总面积8.78平方公里,总人口4850人。同当地的众多村镇一样,该村依靠煤矿起家,后来随着小煤矿的关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失去了工作。“村民要就业、要吃饭,孩子要上学、要受好的教育?”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新上任的白集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洲的面前,这个40出头,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能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虽然村里现在还有一些水泥厂、焦化厂、农药厂,还可以为集体解决一部分收入,但王书记心里明白:这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这些企业多数是高耗能、高腐蚀性、资源型的企业,少量的就业岗位却带来的大量的污染。天上灰蒙蒙,地上蒙蒙灰,就连环村的水泥大路都被这些企业的重车碾得支离破碎,一下雨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水泥路”,外地车都绕的远远地,村里老百姓怨声载道。
“白集村现在已经处于了发展的最低谷,我们不能再等靠了,必须要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走致富路!”王兴洲在任职当天召开的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从那天起,他带领村干部、组织村民代表到周边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然后集体讨论,决定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变招商为选商,立足重环保、可持续,招大引强;二是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求特色、重效益。选准了路子,下一步就是抓落实。首先,他们关闭了十多家小水泥厂、小砖瓦厂、小焦化厂,优化产业结构。其次,优选新建项目十多家:投资3.5亿元、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不锈钢生产线--徐州博瑞特钢有限公司;投资1.56亿元、占世界蜗克星产量70%的徐州诺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五万纱锭的环锭纱生产线--徐州东宏纺织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的徐州汇金源钢结构有限公司……新项目的落户不断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同时为该村增加了2700个就业岗位,村里的年轻人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再次,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该村逐步形成以经济作物种植,奶牛、特种蛋鸡、肉鸭、鱼养殖为依托的种养加并举,菜鱼果畜禽蛋并旺的良好格局。全村现有经济作物3360亩、生态意杨林、果树953亩、水面养殖375亩,亩均收益达3600元。2009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9.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20万元,工业产值7.8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人均纯收入8056元。连续三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佳)村。
勇攀高峰——唱惠民幸福调。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惠及一方百姓吗?我们现在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为村民做些实事!”王兴洲在全村党员干部大会上慷慨激昂的说。“每年拿出30多万元垫付水费、电费;拿出27万元用于种粮户每亩50元的种地补助;拿出30多万元为村民发放中秋、春节过节费;拿出15万元建立大病救助资金;拿出10万余元为全村中小学生垫付学杂费;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元的养老金;帮助村民垫付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每年村集体还统一出资为村民安装了家庭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在该村政务公开栏上清楚地列举着这些惠民的好事实事。据不完全统计,白集村每年都要拿出200余万元致力于村福利事业建设,千方百计减轻村民负担。
为提升村民的就业能力,该村通过与徐州地区大中专院校联姻、聘请专家讲课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强对村民各项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产业需要的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村里建设了阅览室、图书室、远程教育室;兴建了塑胶篮球场、网球,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5000册,被省农家书香工程指导委员会、省新闻出版局授予2006-2007年度百佳农家书屋;构筑了一幅新农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和谐局面。
再创辉煌——谱安民文明曲。“快车还需车头带。”为做好表率,村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由30名党员和20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会议,对村里的一些重大决策进行民主监督。村每季举行一次勤廉双述活动,班子成员逐一上台述职,向党员群众代表汇报一季度来的工作情况。同时,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由他们审查和监督村财务收支情况,亮明集体“箱底子”。同时开设了村“误”公开栏,自揭家丑,将未能按期给村民办到的糗事进行曝光。
为彻底改变旧面貌,该村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面40000多平方米,柏油路面6800平方米,修复新修下水道2290米,土方量达35879方。修建花坛3000多米,栽种了黄杨、紫薇等数十个花木品种,增加了绿化覆盖率。投入50余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5万余米,入户率100%。该村建立了徐州市第一家农村保洁公司,每年投入经费十余万元,实现垃圾集中率、清运率、处理率100%,较好地保持了村环境卫生。该村也被评为徐州市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为提高村民素质,该村通过农民学校、法制教育学校,不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对村民进行法律教育。结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以此实现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新局面。村里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有效遏制了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和“黄赌毒”现象的发生。同时,村里投入4万余元在全村主要路口上了技防设备,每年投入10万元聘请专职保安日夜巡逻维护全村社会秩序。该村先后多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平安贾汪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安全村(居)等称号。如今,一个崇尚科学、生机勃发、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向世人走来!
激流勇进——走富民发展路。白集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青山泉境内,总面积8.78平方公里,总人口4850人。同当地的众多村镇一样,该村依靠煤矿起家,后来随着小煤矿的关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失去了工作。“村民要就业、要吃饭,孩子要上学、要受好的教育?”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新上任的白集村党支部书记王兴洲的面前,这个40出头,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能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虽然村里现在还有一些水泥厂、焦化厂、农药厂,还可以为集体解决一部分收入,但王书记心里明白:这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这些企业多数是高耗能、高腐蚀性、资源型的企业,少量的就业岗位却带来的大量的污染。天上灰蒙蒙,地上蒙蒙灰,就连环村的水泥大路都被这些企业的重车碾得支离破碎,一下雨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水泥路”,外地车都绕的远远地,村里老百姓怨声载道。
“白集村现在已经处于了发展的最低谷,我们不能再等靠了,必须要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走致富路!”王兴洲在任职当天召开的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从那天起,他带领村干部、组织村民代表到周边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然后集体讨论,决定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变招商为选商,立足重环保、可持续,招大引强;二是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求特色、重效益。选准了路子,下一步就是抓落实。首先,他们关闭了十多家小水泥厂、小砖瓦厂、小焦化厂,优化产业结构。其次,优选新建项目十多家:投资3.5亿元、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不锈钢生产线--徐州博瑞特钢有限公司;投资1.56亿元、占世界蜗克星产量70%的徐州诺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五万纱锭的环锭纱生产线--徐州东宏纺织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的徐州汇金源钢结构有限公司……新项目的落户不断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同时为该村增加了2700个就业岗位,村里的年轻人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再次,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该村逐步形成以经济作物种植,奶牛、特种蛋鸡、肉鸭、鱼养殖为依托的种养加并举,菜鱼果畜禽蛋并旺的良好格局。全村现有经济作物3360亩、生态意杨林、果树953亩、水面养殖375亩,亩均收益达3600元。2009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9.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20万元,工业产值7.8亿元,销售收入6.7亿元,人均纯收入8056元。连续三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佳)村。
勇攀高峰——唱惠民幸福调。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惠及一方百姓吗?我们现在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为村民做些实事!”王兴洲在全村党员干部大会上慷慨激昂的说。“每年拿出30多万元垫付水费、电费;拿出27万元用于种粮户每亩50元的种地补助;拿出30多万元为村民发放中秋、春节过节费;拿出15万元建立大病救助资金;拿出10万余元为全村中小学生垫付学杂费;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元的养老金;帮助村民垫付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每年村集体还统一出资为村民安装了家庭电话和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在该村政务公开栏上清楚地列举着这些惠民的好事实事。据不完全统计,白集村每年都要拿出200余万元致力于村福利事业建设,千方百计减轻村民负担。
为提升村民的就业能力,该村通过与徐州地区大中专院校联姻、聘请专家讲课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加强对村民各项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产业需要的新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村里建设了阅览室、图书室、远程教育室;兴建了塑胶篮球场、网球,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农家书屋藏书量达15000册,被省农家书香工程指导委员会、省新闻出版局授予2006-2007年度百佳农家书屋;构筑了一幅新农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和谐局面。
再创辉煌——谱安民文明曲。“快车还需车头带。”为做好表率,村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由30名党员和20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会议,对村里的一些重大决策进行民主监督。村每季举行一次勤廉双述活动,班子成员逐一上台述职,向党员群众代表汇报一季度来的工作情况。同时,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由他们审查和监督村财务收支情况,亮明集体“箱底子”。同时开设了村“误”公开栏,自揭家丑,将未能按期给村民办到的糗事进行曝光。
为彻底改变旧面貌,该村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面40000多平方米,柏油路面6800平方米,修复新修下水道2290米,土方量达35879方。修建花坛3000多米,栽种了黄杨、紫薇等数十个花木品种,增加了绿化覆盖率。投入50余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5万余米,入户率100%。该村建立了徐州市第一家农村保洁公司,每年投入经费十余万元,实现垃圾集中率、清运率、处理率100%,较好地保持了村环境卫生。该村也被评为徐州市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为提高村民素质,该村通过农民学校、法制教育学校,不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对村民进行法律教育。结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以此实现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新局面。村里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有效遏制了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和“黄赌毒”现象的发生。同时,村里投入4万余元在全村主要路口上了技防设备,每年投入10万元聘请专职保安日夜巡逻维护全村社会秩序。该村先后多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平安贾汪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安全村(居)等称号。如今,一个崇尚科学、生机勃发、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向世人走来!
作者:郑金芝 王春生 王琳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