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游客路村:生态优势转出一片“绿色”天地
2010-03-30 15:32:43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连续三个多月来,龙游县湖镇镇客路村农田里出现一片繁忙景象。雷笋、五彩椒、殷桃西红柿、老黄瓜,这些反季节蔬菜成为收购商的抢手货。菜农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把新鲜翠绿的蔬菜装到货车上,一边接过商贩手上的钱,满在兜里,乐在心里……
客路村下辖6个自然村,人口975人,325户,村民人均收入6258元。该村地理位置特殊,其周边有龙游县饮用水源重点保护区社阳水库,以及洪畈水库。多年来,村里没有招商引资企业,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在村的四、五十岁中老年人近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人群收入来源以种粮、种橘为主,生产效益低下。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确定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村两委班子的心结。
早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县里开展了“科学发展双百双联”活动,县农业局就与客路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便提早吹进了客路村村两委班子的心窝。
扬长避短,共谋致富新路
思路决定出路。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村”主题,村两委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找一条适合村情发展的路子。”这是民主生活会上村干部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找问题、查原因、理思路、谋对策,村两委一个环节都不落下。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主导产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资源的制约,虽有2000多亩的山地,但都是荒山,利用价值很低。另一方面,受饮用水源保护的限制,招商引资这条路根本行不通,同样,搞养殖业则产生排泄物也会污染水源。村两委经多次讨论形成共识,要实现“富民强村”目标,必须绕道而行,破除老套路,要“扬长避短”,以创新的思维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眼下,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限制虽是客路村的“短板”,但反过来却也能依靠生态优势,变成致富的“长板”。于是,利用无污染、清洁的水土资源优势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
曾经在外经商多年的村委会主任李国强建议,要致富,先要开阔思路。在他的劝说下,村两委干部决定主动“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村支书带着5名村干部前往山东寿光、宁波奉化等地考察蔬菜基地,学习借鉴蔬菜专业村的经验,并且还专门请当地的蔬菜专家“指点迷津”。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村两委一致认为,客路村具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质、充足无污染的水源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一试。
村官领路,力求典型带动
科学发展注重实践。实践中需要一群真抓实干、敢闯敢拼的“领头雁”。客路村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村干部带头,积极实践探索,树立了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良好形象。
有了发展路子,谁来带头,让全村拧成一股绳发展蔬菜规模种植业?一时间,这个问题困扰着客路村两委干部。在综合考虑经济条件、从业经验等因素后,村民主任李国强主动站出来:“村干部理应带个头,在村民面前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7月,李国强投入100多万元,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50亩,率先在村里搭起了60余个蔬菜大棚,种植了从外地引进的优良蔬菜品种。不仅如此,在镇政府的牵头下,县“三服务”行动小组主动与李国强取得了联系,一方面派出专家免费为其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同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引进了宁波客商,与李国强合伙承包400多亩荒山用于种植雷笋。目前30多亩山地已投产,其余山地正在土地平整开发中。在蔬菜、雷笋基地的带动下,50多名“四零”、“五零”村民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每天能够赚取40-60元的收益,预计人均年收入可达12000元。
科学的技术保障是蔬菜基地健康发展的支撑。入秋以来,客路村气温低,阴雨天气较多,制约了蔬菜的生长。于是,合作社不惜工本,苦“挖”技术人才,花费25万元从山东、宁波聘请了2位技术专家,为基地“开方治病”,努力克服增温、灌溉、施肥等技术难关,确保蔬菜产量与品质。在技术攻关下,大棚里的白辣椒延长了近3个月的生长期,预计春节期间价格将达到每公斤13元,比平常价格高出近3倍。而雷笋则提早了收获期,错开上市高峰,价格达到了每公斤30元,每亩地净收入约1万元。蔬菜品质的提升带动价格的提高,客商不减反增,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蔬菜基地投产以来,宁波一家超市便与李国强建立了长期供求关系,每天需求量达10000多斤,产品销路顺畅。为保证无公害蔬菜质量平稳,绿色环保,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抢占更多市场,在县“三服务”小组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金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到蔬菜种植队伍,实行铺苗、技术、肥料、销路等“四统一”,进一步形成生产经营合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不久,来自周边的十里铺村、洪畈村、张王村等10多户蔬菜种植大户纷纷加入合作社,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志在长远,让群众长期受益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客路村村两委将“惠民利民”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标准。为此,村里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不追求短期的轰轰烈烈,更注重让群众长期得实惠。
“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业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一时鼓足某个人的钱袋子,而是通过典型带路,辐射带动,逐步壮大优势产业,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这是村两委的共同心声。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再建100个蔬菜大棚,种植面积将达450亩左右,预计产值将达1000万元左右。蔬菜基地的雇工将从6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按目前每人每天40元工资计算,届时一天人工费近4000元。
在绿色经济可观的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许多村民跃跃欲试。考虑到村民启动资金问题,村两委及时向上级反映,争取了县政府贴息、免息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基地种植户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村两委也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分析检查等工作,进一步找准蔬菜基地发展中涉及场地落实、技术攻关、品质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难题,积极谋划举措,力求难点突破,切实培育壮大蔬菜生产基地,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客路村下辖6个自然村,人口975人,325户,村民人均收入6258元。该村地理位置特殊,其周边有龙游县饮用水源重点保护区社阳水库,以及洪畈水库。多年来,村里没有招商引资企业,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在村的四、五十岁中老年人近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人群收入来源以种粮、种橘为主,生产效益低下。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确定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村两委班子的心结。
早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县里开展了“科学发展双百双联”活动,县农业局就与客路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便提早吹进了客路村村两委班子的心窝。
扬长避短,共谋致富新路
思路决定出路。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村”主题,村两委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找一条适合村情发展的路子。”这是民主生活会上村干部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找问题、查原因、理思路、谋对策,村两委一个环节都不落下。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主导产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资源的制约,虽有2000多亩的山地,但都是荒山,利用价值很低。另一方面,受饮用水源保护的限制,招商引资这条路根本行不通,同样,搞养殖业则产生排泄物也会污染水源。村两委经多次讨论形成共识,要实现“富民强村”目标,必须绕道而行,破除老套路,要“扬长避短”,以创新的思维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眼下,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限制虽是客路村的“短板”,但反过来却也能依靠生态优势,变成致富的“长板”。于是,利用无污染、清洁的水土资源优势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应运而生。
曾经在外经商多年的村委会主任李国强建议,要致富,先要开阔思路。在他的劝说下,村两委干部决定主动“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村支书带着5名村干部前往山东寿光、宁波奉化等地考察蔬菜基地,学习借鉴蔬菜专业村的经验,并且还专门请当地的蔬菜专家“指点迷津”。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村两委一致认为,客路村具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质、充足无污染的水源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一试。
村官领路,力求典型带动
科学发展注重实践。实践中需要一群真抓实干、敢闯敢拼的“领头雁”。客路村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村干部带头,积极实践探索,树立了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良好形象。
有了发展路子,谁来带头,让全村拧成一股绳发展蔬菜规模种植业?一时间,这个问题困扰着客路村两委干部。在综合考虑经济条件、从业经验等因素后,村民主任李国强主动站出来:“村干部理应带个头,在村民面前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7月,李国强投入100多万元,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50亩,率先在村里搭起了60余个蔬菜大棚,种植了从外地引进的优良蔬菜品种。不仅如此,在镇政府的牵头下,县“三服务”行动小组主动与李国强取得了联系,一方面派出专家免费为其提供现场技术指导,同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引进了宁波客商,与李国强合伙承包400多亩荒山用于种植雷笋。目前30多亩山地已投产,其余山地正在土地平整开发中。在蔬菜、雷笋基地的带动下,50多名“四零”、“五零”村民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每天能够赚取40-60元的收益,预计人均年收入可达12000元。
科学的技术保障是蔬菜基地健康发展的支撑。入秋以来,客路村气温低,阴雨天气较多,制约了蔬菜的生长。于是,合作社不惜工本,苦“挖”技术人才,花费25万元从山东、宁波聘请了2位技术专家,为基地“开方治病”,努力克服增温、灌溉、施肥等技术难关,确保蔬菜产量与品质。在技术攻关下,大棚里的白辣椒延长了近3个月的生长期,预计春节期间价格将达到每公斤13元,比平常价格高出近3倍。而雷笋则提早了收获期,错开上市高峰,价格达到了每公斤30元,每亩地净收入约1万元。蔬菜品质的提升带动价格的提高,客商不减反增,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蔬菜基地投产以来,宁波一家超市便与李国强建立了长期供求关系,每天需求量达10000多斤,产品销路顺畅。为保证无公害蔬菜质量平稳,绿色环保,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抢占更多市场,在县“三服务”小组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金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到蔬菜种植队伍,实行铺苗、技术、肥料、销路等“四统一”,进一步形成生产经营合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不久,来自周边的十里铺村、洪畈村、张王村等10多户蔬菜种植大户纷纷加入合作社,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志在长远,让群众长期受益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客路村村两委将“惠民利民”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标准。为此,村里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不追求短期的轰轰烈烈,更注重让群众长期得实惠。
“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业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一时鼓足某个人的钱袋子,而是通过典型带路,辐射带动,逐步壮大优势产业,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这是村两委的共同心声。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再建100个蔬菜大棚,种植面积将达450亩左右,预计产值将达1000万元左右。蔬菜基地的雇工将从6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按目前每人每天40元工资计算,届时一天人工费近4000元。
在绿色经济可观的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许多村民跃跃欲试。考虑到村民启动资金问题,村两委及时向上级反映,争取了县政府贴息、免息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基地种植户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村两委也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分析检查等工作,进一步找准蔬菜基地发展中涉及场地落实、技术攻关、品质提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难题,积极谋划举措,力求难点突破,切实培育壮大蔬菜生产基地,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作者:朱娜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