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营山清水乡:“四变”亮党貌 “四真”顺民心
2010-03-30 15:31:01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学习实践活动以来,营山县清水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决定为群众商定、变层层转办为集中督办、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判,真正做到“真倾听、真商定、真解决、真满意”,千方百计化解矛盾,解决具体困难。目前,全乡呈现出群众遇事有人办、反映问题有人听、干部围着群众转、经济社会齐发展的可喜局面。
民意沟通,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真实访出民愿。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重抓开门纳谏到户、寻问题解决到户、文明教育到户、村务公布到户、惠民政策到户等,不断延伸信访和群众工作触角。“爱民公文包”装民事。乡、村干部坚持每月用15天左右的时间,挎上“爱民公文包”,持着《民情民事调查表》,深入村社下访,发动群众就产业培育、就业服务、民事纠纷、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问题提意见和建议,对找不出问题,而当月其辖区或系统内又发生信访问题的,要扣除“下访干部”当月的出勤补助和奖金等。“三联”活动问民意。采取党委委员联系特困村(社区)、乡级部门联系特困社、党员干部联系特困群众的方式,每月定期了解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及时收集民意。“服务110”热线听民声。为及时收集和解决群众的难事、烦事,在辖区1个社区和7个村的街道院落密集地,开通了“服务110”热线,由社区、村干部值班守候,做到“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民事代办”解民忧。建立8个民事代办点,组建由30多名基层干部、志愿者组成的民事代办队伍,全权代办村民不能直接到场办理的事项700多件,办结率达98%。
政务决策,变干部决定为群众商定,真正当家作主。土地使用、山林纠纷、集体经济项目,这些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大大小小事情,都要经过各个村的村民在“板凳会议”议过并拿出意见后,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才最后拍板决定。个性问题“社情发言人”商议。在全乡聘请在群众中最有威性的村、社干部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作为群众最知心的“社情发言人”,对下访搜寻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对一般性问题一事一议,随说随议,当场予以解释答复。共性问题“群众论坛”讨论。在1个社区、7个村全面设立“群众论坛”。各村社和街道社区居民可以对农村和街道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自“社区论坛”开设以来,开设论坛150多期,近万名市民参与,通过“自己讲、大家辩、互相评”,引导广大群众自主解决问题。重大问题听证会决定。对群众反映的产业培育、征地拆迁、村道公路建设等重大事项,及时向组织汇报,由组织研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再召集相关部门、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召开听证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平等协商,科学决策,妥善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以来,该乡召开专题会议、听证会12次,处理问题500多件,一大批不稳定信访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信访维稳,变层层转办为集中督办,真心解决问题。对群众信访的问题及时主动调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限时办结,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台帐式”管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事项,按照信访事项、处理责任人、处理措施、处理时间、处理要求等内容进行登记建册,形成台帐,归口由乡群工办管理,供随时查阅督促。“秘书制”跟踪。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由乡群工办对包案责任人进行“秘书制”派工,成立由1-3人组成的信访工作秘书组,实行包干调处,确保调处一件,稳控一件,息访一件。“包案制”落实。对老大难信访问题,进行挂牌督办,销号管理。实行一件案子、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督办组推进,限时调处,定期挂牌通报,年终考核奖惩。凡落实一件信访问题,则由包案责任人凭《群众满意度评议书》或当事人签字的《信访问题处理意见书》到乡群工办销号,此举取得明显成效。
民主测评,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判,真情赢得满意。对下访寻问题解决的效果,不是少数领导干部的自我评价,而是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由群众对干部办事的效果进行民主测评,一心赢取解决的满意。广征意见。乡上统一设置办事效果征求意见箱,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群众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事件,责令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重办。当面测评。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组织群众召开座谈会,对乡级各部门和乡村社干部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面对面交换意见,测评结果在公示栏公示,并且与干部的绩效报酬挂钩,对群众不满意的责令限期整改。自我小结。乡村社干部每月末对自己寻问题解决、办理的事项等进行自我小结,总结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整改的方向和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定期回访。对办结的信访事项凡是不属涉密的,都通过广播、电视、板报、专栏等方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由乡、村(社区)、社(居民小组)干部定期回访,上门交流,了解对象的新思想新动态,巩固调处成果,防止问题反复或新问题的发生。
“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保障了群众的诉求权、决策权、监督权、评议权、受益权,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鱼水情深”。”清水乡党委书记黄波如是说道。如今的营山县清水乡,干部群众心平气顺、干劲十足,呈现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意沟通,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真实访出民愿。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重抓开门纳谏到户、寻问题解决到户、文明教育到户、村务公布到户、惠民政策到户等,不断延伸信访和群众工作触角。“爱民公文包”装民事。乡、村干部坚持每月用15天左右的时间,挎上“爱民公文包”,持着《民情民事调查表》,深入村社下访,发动群众就产业培育、就业服务、民事纠纷、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问题提意见和建议,对找不出问题,而当月其辖区或系统内又发生信访问题的,要扣除“下访干部”当月的出勤补助和奖金等。“三联”活动问民意。采取党委委员联系特困村(社区)、乡级部门联系特困社、党员干部联系特困群众的方式,每月定期了解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及时收集民意。“服务110”热线听民声。为及时收集和解决群众的难事、烦事,在辖区1个社区和7个村的街道院落密集地,开通了“服务110”热线,由社区、村干部值班守候,做到“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民事代办”解民忧。建立8个民事代办点,组建由30多名基层干部、志愿者组成的民事代办队伍,全权代办村民不能直接到场办理的事项700多件,办结率达98%。
政务决策,变干部决定为群众商定,真正当家作主。土地使用、山林纠纷、集体经济项目,这些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大大小小事情,都要经过各个村的村民在“板凳会议”议过并拿出意见后,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才最后拍板决定。个性问题“社情发言人”商议。在全乡聘请在群众中最有威性的村、社干部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作为群众最知心的“社情发言人”,对下访搜寻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对一般性问题一事一议,随说随议,当场予以解释答复。共性问题“群众论坛”讨论。在1个社区、7个村全面设立“群众论坛”。各村社和街道社区居民可以对农村和街道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自“社区论坛”开设以来,开设论坛150多期,近万名市民参与,通过“自己讲、大家辩、互相评”,引导广大群众自主解决问题。重大问题听证会决定。对群众反映的产业培育、征地拆迁、村道公路建设等重大事项,及时向组织汇报,由组织研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再召集相关部门、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召开听证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平等协商,科学决策,妥善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以来,该乡召开专题会议、听证会12次,处理问题500多件,一大批不稳定信访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信访维稳,变层层转办为集中督办,真心解决问题。对群众信访的问题及时主动调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限时办结,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台帐式”管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事项,按照信访事项、处理责任人、处理措施、处理时间、处理要求等内容进行登记建册,形成台帐,归口由乡群工办管理,供随时查阅督促。“秘书制”跟踪。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由乡群工办对包案责任人进行“秘书制”派工,成立由1-3人组成的信访工作秘书组,实行包干调处,确保调处一件,稳控一件,息访一件。“包案制”落实。对老大难信访问题,进行挂牌督办,销号管理。实行一件案子、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督办组推进,限时调处,定期挂牌通报,年终考核奖惩。凡落实一件信访问题,则由包案责任人凭《群众满意度评议书》或当事人签字的《信访问题处理意见书》到乡群工办销号,此举取得明显成效。
民主测评,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判,真情赢得满意。对下访寻问题解决的效果,不是少数领导干部的自我评价,而是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由群众对干部办事的效果进行民主测评,一心赢取解决的满意。广征意见。乡上统一设置办事效果征求意见箱,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群众对办理结果不满意的事件,责令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重办。当面测评。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组织群众召开座谈会,对乡级各部门和乡村社干部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面对面交换意见,测评结果在公示栏公示,并且与干部的绩效报酬挂钩,对群众不满意的责令限期整改。自我小结。乡村社干部每月末对自己寻问题解决、办理的事项等进行自我小结,总结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整改的方向和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定期回访。对办结的信访事项凡是不属涉密的,都通过广播、电视、板报、专栏等方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由乡、村(社区)、社(居民小组)干部定期回访,上门交流,了解对象的新思想新动态,巩固调处成果,防止问题反复或新问题的发生。
“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保障了群众的诉求权、决策权、监督权、评议权、受益权,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鱼水情深”。”清水乡党委书记黄波如是说道。如今的营山县清水乡,干部群众心平气顺、干劲十足,呈现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李继军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