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四化”共结致富链密织连心网
2010-03-30 15:29:5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赤水市以“四化”为目标着力构建农民增收致富链,竭力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拓宽了群众致富空间,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多元化”帮扶编织帮带链。一是组织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全市17名县级领导干部确定联系点17个,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帮助和扶持。二是推进“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3700余名干部走进122个村(社区)、25间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访问和实地考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221个,理清发展路子近210条。三是深化“百名干部驻百村”活动,93个市直部门910名党员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落实“五个一”(一对一城乡联谊,一次以上送政策、文化下基层,一次涉农工作调研,办一件以上实事,帮扶一户以上困难党员群众),为农村送去资金50万余元。四是组建技术扶持服务队,从农业部门抽调骨干中高级农业技师30多名,指导农民发展蔬菜、竹荪、莲藕、马铃薯等绿色农作物358亩,建立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基地1个,打造农业观光示范园区1个;支持了全市7家上规模的种植大户发展绿色种植业,协助完成土地流转521.7亩,带动116户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平均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
“网络化”教育勾勒培训链。一是积极整合文化共享工程设备,着力解决站点设备更新换代的问题,为96个站点新增电脑、投影仪等设备147套(件)。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开展培训2000期(次),辐射群众80000余人。二是借助党校阵地教育平台,每年聘请一批理论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专家,采取相互交流、集中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等方式,强化村干部学习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村级干部培训班28期,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三是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适用技术等知识,去年来累计组织村干部开展培训约2.1万人次。四是创新“周末课堂”、“干部夜校”、“公民课堂”、“周四课堂”和“专题班”等培训载体,满足村干部周末、业余和赶集结合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如元厚镇开设“公民课堂”利用赶集日子组织村干部和群众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文件达90场、3000余人次。
“互动化”推进培植组织链。一是在坚持按地域、按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的思路,在示范基地、开发园区及各类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目前,全市42个竹业、石斛、旅游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中已建立28个党组织;二是在打造的赤水河、习水河和景区三条党建精品长廊的示范基地中建立党小组13个,搭建党员活动平台。三是完善非公企业组织设置体制,对有3名以上党员、规模以上的赤水胶合板厂、黔北药业等4个非公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清除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空白”地带,全市195家非公企业、3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符合建立党组织要求的覆盖率达100%。去年来,共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党员350余人次,引导党员与127户贫困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四是积极探索楼宇党组织建设,整合楼宇内各种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采取单独或联合建支的方式对加强对小区住户党员的教育管理,目前已在“佳佳园”、“瀑都”等住宅小区建立党组织,如文华街道摸清“瀑都”小区内近50余名党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党员活动室,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组织小区内党员开展健身操、羽毛球和登山等活动,丰富了党员业余文化生活。
“集群化”发展构建产业链。一是壮大专业合作社。采取在产业资源丰富的村级党组织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在具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的方式,推进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和发展,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服务、管理和销售等方式把农户、合作社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为社员、农户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市建立了34个专业合作社,覆盖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带动了4.1万户农民迈上增收致富路。二是发展行业协会。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管理和交易成本,使农产品的生产水平、营销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提高。全市共有竹业、药业和滑杆等协会64个,会员8210人,覆盖54个村,吸引和带动农民70770人。三是探索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出让地农户与承租地生产者利益共赢,从而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复兴镇凯旋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合理流转土地近1000亩,仅戽水田组就有38户农民流转土地200余亩,人均每月可挣1000元的收入,成功实现了土地收益增长近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5倍的目标。四是产业群成效日趋明显。加快实现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区“五通一平”工程建设步伐,启动轻工旅游产品、特色竹食品加工发展园区建设,建立“西南最大竹产品”交易中心;促成赤天化纸业公司年25万吨纸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并启动下游产品开发;支持天竹、赤河、华龙3家纸业启动15万吨纸生产线建设,实现全市年生产纸30万吨以上,把赤水建成“西南最大的纸基地”;构建以竹建材、竹家具、竹生活用品、竹旅游工艺品、竹食品、竹醋液、竹炭等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
“多元化”帮扶编织帮带链。一是组织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全市17名县级领导干部确定联系点17个,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帮助和扶持。二是推进“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3700余名干部走进122个村(社区)、25间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访问和实地考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221个,理清发展路子近210条。三是深化“百名干部驻百村”活动,93个市直部门910名党员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落实“五个一”(一对一城乡联谊,一次以上送政策、文化下基层,一次涉农工作调研,办一件以上实事,帮扶一户以上困难党员群众),为农村送去资金50万余元。四是组建技术扶持服务队,从农业部门抽调骨干中高级农业技师30多名,指导农民发展蔬菜、竹荪、莲藕、马铃薯等绿色农作物358亩,建立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基地1个,打造农业观光示范园区1个;支持了全市7家上规模的种植大户发展绿色种植业,协助完成土地流转521.7亩,带动116户农户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平均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
“网络化”教育勾勒培训链。一是积极整合文化共享工程设备,着力解决站点设备更新换代的问题,为96个站点新增电脑、投影仪等设备147套(件)。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开展培训2000期(次),辐射群众80000余人。二是借助党校阵地教育平台,每年聘请一批理论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专家,采取相互交流、集中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等方式,强化村干部学习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各类村级干部培训班28期,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三是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适用技术等知识,去年来累计组织村干部开展培训约2.1万人次。四是创新“周末课堂”、“干部夜校”、“公民课堂”、“周四课堂”和“专题班”等培训载体,满足村干部周末、业余和赶集结合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如元厚镇开设“公民课堂”利用赶集日子组织村干部和群众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文件达90场、3000余人次。
“互动化”推进培植组织链。一是在坚持按地域、按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的思路,在示范基地、开发园区及各类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目前,全市42个竹业、石斛、旅游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中已建立28个党组织;二是在打造的赤水河、习水河和景区三条党建精品长廊的示范基地中建立党小组13个,搭建党员活动平台。三是完善非公企业组织设置体制,对有3名以上党员、规模以上的赤水胶合板厂、黔北药业等4个非公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清除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空白”地带,全市195家非公企业、3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符合建立党组织要求的覆盖率达100%。去年来,共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党员350余人次,引导党员与127户贫困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四是积极探索楼宇党组织建设,整合楼宇内各种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采取单独或联合建支的方式对加强对小区住户党员的教育管理,目前已在“佳佳园”、“瀑都”等住宅小区建立党组织,如文华街道摸清“瀑都”小区内近50余名党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党员活动室,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组织小区内党员开展健身操、羽毛球和登山等活动,丰富了党员业余文化生活。
“集群化”发展构建产业链。一是壮大专业合作社。采取在产业资源丰富的村级党组织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在具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建立党组织的方式,推进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和发展,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服务、管理和销售等方式把农户、合作社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为社员、农户提供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市建立了34个专业合作社,覆盖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带动了4.1万户农民迈上增收致富路。二是发展行业协会。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管理和交易成本,使农产品的生产水平、营销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提高。全市共有竹业、药业和滑杆等协会64个,会员8210人,覆盖54个村,吸引和带动农民70770人。三是探索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出让地农户与承租地生产者利益共赢,从而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复兴镇凯旋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合理流转土地近1000亩,仅戽水田组就有38户农民流转土地200余亩,人均每月可挣1000元的收入,成功实现了土地收益增长近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5倍的目标。四是产业群成效日趋明显。加快实现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区“五通一平”工程建设步伐,启动轻工旅游产品、特色竹食品加工发展园区建设,建立“西南最大竹产品”交易中心;促成赤天化纸业公司年25万吨纸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并启动下游产品开发;支持天竹、赤河、华龙3家纸业启动15万吨纸生产线建设,实现全市年生产纸30万吨以上,把赤水建成“西南最大的纸基地”;构建以竹建材、竹家具、竹生活用品、竹旅游工艺品、竹食品、竹醋液、竹炭等系列产品研发和生产。
作者:袁勤远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