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基层理论武装工作
2010-04-01 21:34:54来源:台江区委宣传部
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不强,思想解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部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亟待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方式方法存在简单化倾向;宣讲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不相适应,等等。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如何通过学习,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破解社会矛盾和发展难题的能力,以及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出发,借鉴“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综合我党一系列丰富、系统的学习成果,作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这是对世界形势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党前进方向的正确定位,是对“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也必将成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动力源泉。
二、从总结近年来理论武装工作的成功经验入手,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我们党在长期的理论武装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些经验体现在理念上即要注重引导,体现在内容上即要把握层次性、科学性和广泛性,体现在范围上即要实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面上铺开。这些都是成功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要注重引导。在注重引导、赋予学习主动权、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规范管理,实现学习的科学性,保障学习的有效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占领干部群众思想高地。同时,加强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纠正不良理论倾向。理论武装工作不能只造势,还要造实。针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摸清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实践创举。
二要把握“三性”。其一是层次性。理论武装工作最忌千篇一律,要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对象职业、文化水平、认知水准、思想状况、学习目标的差异,分层次地组织学习。联系我区实际,这几年我们在抓理论武装工作中,主要采取“分众化”的办法。对机关干部着重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央、省市一系列重要精神和法规、政策的学习,增强党员干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社区中,主要围绕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医疗卫生、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等进行解读,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理论宣讲活动;在学校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科学理论进校园。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台江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编写了《十七大精神教育读本》,并在福州第十五中学举行了首发式,全面铺开了“十七大精神进校园”的强大声势。这套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党的理论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中小学生面前,收到良好实效。其二是科学性。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对于理论的接受都遵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科学规律。要严格遵循这个规律,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内化,消除理论接受的盲点和空白点。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台江区即认真组织学习,连续举办了六个系列讲座,通过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安排,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准确地把握海西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和总体任务等,收到良好实效。其三是广泛性。理论根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同时,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功用只有覆盖全体群众,才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台江区创立“百姓讲坛”、“读报沙龙”等载体,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人文精神”、“现代经济”等知识讲座。创办台江民俗讲坛,聘请16位民俗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每月一课,定期开讲,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创立了“4+1”的理论宣传网络,成立了面向基层的百名社区政治宣传员、百名社区基层通讯员、百支精神文明轻骑兵文艺小分队、“五老”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以及业余讲师团,分批次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及时把“理论快餐”送到基层。2009年共举办宣讲和专题讲座百余场次,受众达万余人次,有力地拓展了理论学习、宣传的覆盖面。
三要典型引路。用榜样的力量来鼓舞和激励党员群众,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传统。通过发现、培养和树立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典型,推进理论武装工作的长效发展。树立典型,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既要精心培育、从严要求,又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2008年,瀛东社区“读报沙龙”的典型经验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并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主编的《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近年来基层理论宣讲典型事迹选编》。台江区不失时机地抓好经验推广工作,在全区73个社区全部成立“社区读报站”、“党员读报点”,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宣传教育网,推动了街道、社区理论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科学理论进校园方面,福州第十五中学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理论学习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同志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瀛东社区和十五中双双被评为福州市首批“理论进基层示范点”。在广泛调研、征集的基础上,2009年台江区委宣传部编印了《好人赞》一书,发掘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在全区范围内掀起推广典型、学习典型的热潮。
三、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加强学习和理论武装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一要以创新思想观念为基础。首先要更新学习理念。从“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从“学了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从“拥有文凭”向“掌握能力”转变。学习型党组织不仅重视领导干部的培训和学习,而且更强调通过“人人学习”实现全员学习,通过“时时学习”实现党的活动学习化。其次要在思考上下功夫。以学习为功底,以思考明道理。只有把认真学习和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知识结构内部的融会贯通,收到举一反三、厚积薄发的学习效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例,我们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不是死记硬背它们的语句,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理论内涵和根本要求,从而达到武装头脑、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第三是要积极完善向群众学习的执政体制和方式,及时反映群众诉求,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集中群众智慧。
二要以健全长效机制为保障。首先,完善领导干部学习责任制度、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将学习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如何将学习型机关列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其次,通过完善培训制度,加大经费支持等,健全经常性理论学习机制,营造“靠学习立身、靠学习进步,常抓不懈、勤学不止”的良好氛围。再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理论进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不能只灌输,还要互动。通过寓科学理论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填鸭”,打造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升华的良好学习环境。
三要以理论队伍建设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通过学习构筑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工作队伍。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其次要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综合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开拓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深入、持久、全面、高效的学习,改变当前学习范围较窄,学习层次较低的状况,达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澄清是非、辨明方向的效果,真正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干部群众的素养和能力。再次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原先存在的学习、工作“两张皮”问题,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软肋”,使理论务虚和实践务实相统一。
四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神圣的政治使命,更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科学工程。先进的理论通过学习型党组织这一中介,不断应用指导实践;同时,实践中的新鲜经验通过学习型党组织这一中介,及时转化为新的理论,从而指导新的实践。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动科学理论进基层,把学习作为出发点,把学习的运用即党的执政实践作为落脚点,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各级党委都能以较高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公正地行使人民赋予的各项权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整个政党富有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才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中共台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 林国强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