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阶梯式”转变折射出干旱山区农民致富之路
2010-04-02 08:54:35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果农协会会长雷托胜,是静宁县第一批命名的“百名务果能手”之一,也是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代表。20年的风雨历程,他坚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发展果树生产,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科学之路。
转变思想观念——面对贫穷不退缩
1989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精神指引下,为了尽快改善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他于当年春季一次性栽植了1.5亩红富士苹果树。建园初期,由于他对果树生产是个“门外汉”,在果园管理中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能使栽植的果园尽早挂果,取得效益,他购买了大量果树栽培方面的书籍,并经常向县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请教。通过不断自学和虚心请教,他熟练地掌握了果树建园、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果园常规生产管理技术。1994年,他家的1.5亩果园全部挂果,当年产量4500斤,收入达到了4600多元,村里的人们看到他发了果品财,十分羨慕,好多人便开始转变观念,决定栽植果园、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1995年,全村掀起了栽植果园的热潮,当年一次性栽植果园达600多亩,成为当时全县规模化发展最快的村。
转变发展理念——依靠科技挖穷根
近年来,为了发挥果园更大的经济效益,他积极学习果园改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三覆一种、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并多次自费赴陕西洛川等果业生产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将其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果品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栽植的1.5亩果园优质精品果达85%以上,2006收入2.4万元,2007年4.3万元,2008年3.6万元,年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比1994年亩收入3060元净增1.7万元。为了发展壮大果树生产,他于2003年又承包了4亩地,并全部栽植了果树,使总面积达到了5.5亩,所栽的幼树2007年80%的开始挂果,去年全部挂果。通过发展果树生产,他走上了致富之路,家里依靠果品收入,先后购买了彩电、洗衣机、摩托等用品和2辆农用三轮车,还翻修了房子,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转变发展方式——带领群众奔小康
常言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为了使村里的人更快地富起来,他多方奔走,在县林果部门和乡上的支持下,2004年11月,他号召热爱果树生产、并有一定果树生产管理与营销经验的16名果农,成立了雷沟村果业协会,目前发展会员179名。通过协会上联市场、下联企业、农户,广泛开展果树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物资供应和信息服务,促进了全村果树生产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果园总面积达到329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户均8.8亩,人均1.65亩,全村果品产量5148吨,收入940多万元,户均果品收入2.5万元,人均4714元,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全村果品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42户,有13户达到10万元。2006年10月,被县政府命名为第一批果品生产专业村。2007年,在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上的帮助支持下,全村4社、179户的597亩果园取得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一级认证,为全村的果品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变思想观念——面对贫穷不退缩
1989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精神指引下,为了尽快改善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他于当年春季一次性栽植了1.5亩红富士苹果树。建园初期,由于他对果树生产是个“门外汉”,在果园管理中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能使栽植的果园尽早挂果,取得效益,他购买了大量果树栽培方面的书籍,并经常向县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请教。通过不断自学和虚心请教,他熟练地掌握了果树建园、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果园常规生产管理技术。1994年,他家的1.5亩果园全部挂果,当年产量4500斤,收入达到了4600多元,村里的人们看到他发了果品财,十分羨慕,好多人便开始转变观念,决定栽植果园、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1995年,全村掀起了栽植果园的热潮,当年一次性栽植果园达600多亩,成为当时全县规模化发展最快的村。
转变发展理念——依靠科技挖穷根
近年来,为了发挥果园更大的经济效益,他积极学习果园改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三覆一种、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并多次自费赴陕西洛川等果业生产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将其很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果品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栽植的1.5亩果园优质精品果达85%以上,2006收入2.4万元,2007年4.3万元,2008年3.6万元,年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比1994年亩收入3060元净增1.7万元。为了发展壮大果树生产,他于2003年又承包了4亩地,并全部栽植了果树,使总面积达到了5.5亩,所栽的幼树2007年80%的开始挂果,去年全部挂果。通过发展果树生产,他走上了致富之路,家里依靠果品收入,先后购买了彩电、洗衣机、摩托等用品和2辆农用三轮车,还翻修了房子,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转变发展方式——带领群众奔小康
常言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为了使村里的人更快地富起来,他多方奔走,在县林果部门和乡上的支持下,2004年11月,他号召热爱果树生产、并有一定果树生产管理与营销经验的16名果农,成立了雷沟村果业协会,目前发展会员179名。通过协会上联市场、下联企业、农户,广泛开展果树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物资供应和信息服务,促进了全村果树生产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果园总面积达到329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户均8.8亩,人均1.65亩,全村果品产量5148吨,收入940多万元,户均果品收入2.5万元,人均4714元,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6%,全村果品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42户,有13户达到10万元。2006年10月,被县政府命名为第一批果品生产专业村。2007年,在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上的帮助支持下,全村4社、179户的597亩果园取得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一级认证,为全村的果品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继强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