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万山:小山村实现大蝶变

贵州省万山特区实施村级公益事业纪实

2010-04-27 08:24:45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阳春三月,万物焕发生机。佛教圣地中华山景区山上古树已泛新绿,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热情似火,环绕脚下的几百亩油菜花竞相绽放……

  4月10日,笔者驱车到路过贵州省铜仁地区万山特区敖寨乡乡中华山村白果树村民组时,惊奇发现昔日晴天扬灰、雨天稀烂的马路和拱桥全部“变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村寨变成了“小桥流水人家”:桥下清洁的水面上有许多鸭子在嬉闹,一条洁白明亮的马路一直延伸到村民的家门口,两边花坛里的常青树齐刷刷矗立着,光滑殷实的石墩罗列路沿,一位衣着时尚的妇女正在为常青树喷洒清水,清水顺着青翠绿叶不停地滴落进花坛里。

  顺着这条马路开进这个小山村,有一些村民正在和水泥砂浆,他们一一道出了这个小山村在短短的两个月中,通过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顺利地完成大蝶变的过程。

  一场感人至深的表态会

  敖寨侗族乡在‘旅游活乡’战略思想的统筹下,通过“危房改造、沼气工程、改水改厕、‘一事一议’”一揽子工程,把邻近白果树村民组的金家场村民组打造成乡村游游的典范,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张明片。邻近村民组的破茧起飞,让仅离400米之远的白果树村民看在眼里,羡慕之情溢于言语,急切之情写在脸上。

  腊月27,是白果树组村民们最难忘的日子。全组28户人家152人召开了村民大会,大家议、大家定修路之事。刺骨的寒风抵挡不住人们修路的热情,村民组长杨幸福家院子里燃起了6堆火,村民们里三圈,外三圈围在一起,烧起的熊熊柴火,映红了一张张朴实的脸膛。

  “我们邻近村民组—金家场组实施了一系列的项目,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我们是迎头赶上,还是干瞪眼?”村民组长杨幸福首先抛出了话题。

  村民们一阵议论纷纷,掺杂一些埋怨村干部的言语。

  “只要村干部能够争取到项目,做什么我们都支持!”,村民杨银平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达着自己粗犷的性格。

  “现在有个项目叫做‘一事一议’,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出物质,我们出劳力,没有工资你们愿不愿意干?”村民组长杨幸福知道事情能成,还是进一步征求村民意见。

  “修路是为我们自己谋福利的事情,没有钱我们愿意干,哪怕是捐点钱,我们也愿意干!”老村干部陈金生掷地有声,然后他又一一列举修路将带来的好处。

  村民都表示同意修路,只有少数人诉说修路的困难。有的说,他家里活路多,忙不过来,有的人说家人、子女在外打工,缺少劳动力。

  “作为我个人,我先表个态,只要能修路,我一定天天来,哪怕最后剩下几个人,我也会坚持到底!”村民杨秀平语气加重了许多。他的话一出,镇住了不少人,再也听不到叫苦声。

  村民的意识很高,再也没有引入其它,直接导入怎样提高修路的工作效率上。有经验的村民提出不能光靠人工,要使用搅拌机、铲车、拖拉机来助阵,哪么这些费用怎么来?

  “你们放心,我们标砖厂的搅拌机可以拿来免费使用,我就起个带头作用吧!”,村民组长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村民杨喜法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组长赶紧招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我这几年在外,赚钱不多,为了表示点心意,我个人赞助1000元,作为租用另一台搅拌机的费用,提高修路的工作效率!”

  会场上响起了稀疏的掌声,村民更习惯于投去赞赏的目光。

  高大魁梧的村民杨胜油,常年在外做木材生意,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老板,他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下站了起来。“既然喜法出钱租用搅拌机,我就赞助1400元请铲车,这个东西修路也少不了!”

  满脸黝黑的村民杨胜进早已耐不住性子,接着话茬说:“你们都知道我是管电的,我也要尽我所能,牵线搭电的活就包在我的身上,电费我包了,另外我赞助500元,出工我也天天来!”

  “你和你老婆商量好了没有,怕不怕回家被揪耳朵哟!”村民一句打诨的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村民组长杨幸福悄无声息绕到杨胜华身边,交头接耳起来。

  “感谢大家对村级公益事业的热情,我和杨胜华商议后,我们合资的标砖厂决定再赞助1000元,算是添把柴火!

  村民陈通红当着大家掏出100元,举起来晃了晃说,“我家不是很宽裕,我也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然后大步向前,把钱放在村民组长杨幸福手里。在他的带动下,陆续有人影从村组长身边走过。

  一些村民还是有些懊恼,但他们都诚恳地说,自己虽然拿不出钱来搞赞助,但他们会以天天出工的方式来为修路出力。

  木材燃为灰烬,炙热未退。今夜,村民将是一个无眠之夜……

  一份令人振奋的进程表

  春节快到了,白果树组的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归巢”。

  腊月25,村民组长杨幸福有意识地把事业有成的有志之士集聚到家里,向他们吐露心事:硬化进寨入户的路!

  俗话说:英雄所见略同!盼发展,抓机遇,争主动的观念,很快他们中间形成了共识。

  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温暖、相互感染着。

  “农历26,我们组仅召开了一次动员会,就议定了修路之事,大家修路的热情很高,几乎不费周折”,村民组长无不自豪地对笔者说。

  腊月27清晨,一阵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早已按捺不住激情的杨喜法独自掏钱200元请了台挖掘机,在进寨路旁挖了两道长长的壕沟。一场修路战斗就这样以‘先斩后奏,逼人就范’的特殊方式拉开了帷幕。

  “我早已打听到要实施第二批“一事一议”项目了,并与相关领导进行了沟通,但领导并没有马上应承下来。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争项目啊!”村民组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憨厚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

  腊月28日,快临近春节了,敖寨侗族乡已安排好了春节值班表,准备回家过年了。乡人大副主席聂已有接到电话,白果树组筑堤的沟已准备就绪,等着下料了……

  真是神速,这完全出乎聂主席的意料,他一边向袁乡长汇报,另一方面让财政所负责人洪世银去探个“虚实”。

  “除了震动,更多的是感动!”事后洪所长回忆说。

  大年三十,中华山脚下的白果树组云雾缭绕,久久还未散去。

  “白果树村民发展的意识这么强烈,‘一事一议’项目没有理由不在哪儿实施!”袁乡长的话语迅速在村民中传扬开来。

  村民杨光财感概地说,“今年是过得最有意义的一年,终于可以修路了!”

  大年初一,村民组长杨幸福很是兴奋,打了3次电话盛情邀请聂主席和洪所长到家里共餐,两位乡领导也放弃与家里团聚的机会,提了瓶好酒前往白果树祝贺。大年初二清晨,村民组长杨幸福就约好了车,赶到万山四坑拉石料,但在这里务工的人员早已回家过年了。他赶紧套近乎,拉‘关系’,让老板和老板娘帮着上车,好说歹说总算拉了四大车。

  石头拉来了,没有水泥还是开不了工,到厂家买水泥要等到初八才上班,村民组长赶紧把自家砖厂的水泥全部垫上。

  在村民紧锣密鼓张罗下,许多修路工具也都有了着落……

  一幕让人心潮澎湃的盛景

  大年初四,久雨初停,拔云见日。

  工地上已是浓烟滚滚,爆竹声声,人声鼎沸,村民把家中准备过春节的所有鞭炮贡献出来,集中燃放,足足放了20分钟有余……

  一台铲车不停地掘沙运沙,两台搅拌机同时挥动着翅膀,三辆拖拉机来回穿梭,40余名村民把和好的水泥沙石推平,压实。另一拨人手,则在抬石头,砌堡坎,挑沙浆,井然有序忙碌着……

  陈建华,是老党员陈金生的女儿,初二来父母家拜年,听说娘家要修路,毅然留了下来,还免费提供了平板震动机。在冰冷的寒风中,推着笨重的两轮车躬身前行,汗水顺着脸颊直淌下来,早已变成了花脸庞!

  蒋德凡,一家独户住在另一个山坡上,很少经过这条路,受村民的热情感染,也挽袖上阵。

  杨志发,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本来今年没打算回家,听说家里修路了,也从外地赶了回来……

  杨再英,长着一张娃娃脸,四年前举家搬迁到万山四坑,他特意赶回老家赞助了100元钱,还义务投工投劳了6天。老家变美了,走在哪儿脸上也光彩,成了他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但也有例外,三户村民认为通寨路占用自家的田地,不愿意再出工出力。——每天闹腾的景象让其辗转难眠,三天后他们逐步消释了狭隘的想法,主动加入到修路的队伍。

  “在修路的日子里,工地上天天都是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情景!”村民组长杨幸福谈到那时那景,还是显得那么激动。“村民组里本来只有30余个青壮力,第一天是45人,第二天达到56人,最多的一天达到76人,妇儒老少全体皆兵了!”

  在修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主动干,乡邻帮着干,亲戚支持干,务工返乡干的和谐景象。

  两个月修路,对于农忙季节的村民来说,是个漫长的日子,可工地上总有他们让人感动的身影。他们已经超出很多活路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有少数村民还缺活儿,他们心里会平衡吗?

  村民杨胜进一语道破谜底,“吃不了亏,做不了一堆!”他们用世代相传的最朴素的言语表白了心迹。

  一次次被打破的投资计划

  按照 “一事一议”的原则,政府出(物)资,村民出力。由于投资总量很小,遇上一个较大项目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敖寨乡在“一事一议”实施中采取逐个突破,区别对待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了“阳光赛马”机制。“先建后补,不建不补”,杜绝了少数村“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错误想法。这样做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今后工作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

  “原计划是修10公分厚,1.5米宽的进寨路,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政府答应修20公分厚,5米宽的进寨路。”村民组长杨幸福无不得意地说。

  “我们也是受到群众积极性的感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追加了2万元物质,用于道路拓宽建设。”洪所长也显得非常高兴。

  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村民拿走一勺水泥,没有一人挑走一担沙子,这里的村民自觉地约束自己。

  村民杨胜进、杨胜油从家里拿来了胶轮机、水泵、水管、电线、3平方木料用于修路,也从不提一字半文。

  看着村民热情这么高,两位联系干部决定以热还热,又追加了1万元物质,用于进寨路两边修筑花坛。

  “硬化、绿化工程搞得这么好,在其它方面也不能‘短腿’,咬咬牙又决心实施“亮化工程”,预计年底前在进寨路两边全部安装路灯。”洪所长暗暗为自己下了个任务。

  乡长袁再和在视察工程进度时,了解到花坛将由村民自己从山上移植野木,感到美中不足,马上联系林业局局长蒋智贤,落实了四季常青的苗木,并由林业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来培植,不想在哪一个环节上“掉链条”。

  故事远未结束,在联系干部聂已有与洪世银的积极协调下,又从茶店购置了48个花斑纹石蹲,分列在公路交接处,从铜仁购买了瓷砖,准备为所有的花坛披上“鳞片”,并在花坛沿线全部安装水管,为今后的浇灌做好准备……

  万山特区财政局负责人视察后认为,“一事一议”将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它好比一个支点,挑起了“两头热情”,一头连着党委和政府,一头连着农村和农民群众。

  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功劳薄

  在村民陈通红的家里,笔者见到了一本陈旧发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匝匝地记录着村民出工的情况。一个个“正”字,不就是村民正直、憨厚、热情的真实写照吗?

  村组总人口152人,总工程预算600个工作日,折算下来每人需出6个劳动日。郭老补,家里四口人,应完成24个劳动日,实际达到了42个劳动日,而工程还在继续。后面赦然注明着“超18个劳动日”。

  陈通红,——超16个。

  杨胜进、陈金声——超12个……

  由于计划一次次被打破,一个个方案被刷新,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这时,许多村民主动提出不用记录了,就这样记录本被搁浅了下来。

  当村民组长杨幸福谈到舒新芬时,眼圈有些红了。“前年,她的丈夫撒手而去,留下她和一儿一女。作为一个单身女人,太不容易了,修路用了一个月,她整整修了一个月。”他不好意思擦了擦眼角,“这是党为我们谋福利,是为我们自己做事,她还经常用这句话劝村民坚持下去……”

  村民杨秀平,当初他是怎么说,他也是怎么做的,每次修路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说着说着,村民组长已哽咽,不能言语……

  停了良久,杨幸福又继续说,“我当初就琢磨到工程量大,而春节过后又是农忙季节,特别担心群众打退堂鼓,果不其然村民有了缺工的现象。结果还是一些党员干部成了主心骨,至始自终冲锋在前,留在最后。”

  瘦小单薄的老党员郭老补,佝偻着肩说:“我本来身体就不好,如果是家里的活,我都不想干了,可是集体的活,作为一名老党员,不带头心里不甘啊!”

  路拓宽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占用田地。

  白果树组良田基本分布在6里之外的山湾里,村子前每家仅分0.3亩作为秧田使用,因为施用草肥方便,显得“寸土寸金”。

  根据“一事一议”制度,村民自愿就是最大的原则。占用田地,削去路沿,拆除厢房、牛拦、猪圈,成了绕不过去的难题。杨幸福、陈通红、郭老补三人组,白天引导村民施工,晚上还要围绕规划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常常是轮番上阵,通宵达旦地说情劝解。

  往事并未如烟,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关键的时候,还是党员干部站了出来,成了大家精神的“脊梁”。

  一位村民站在自家的自留地里,青筋突兀大声喝斥道:“谁动了我田,我就和谁拼命!”最后还是老党员郭老补献上自家的良田,以宽田换窄地的方式,总算解决了问题。

  一位60多岁的村民,舍不得占用自己的良田修路,让村干部吃了三回“闭门羹”,村干部只好通过弯弯绕的方式,让女儿女婿从中斡旋,总算疏通了老人的‘恋田’情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践诺,也让村民重新审思了“奉献”二字。

  杨胜陆自愿拆掉了自家的厢房、猪圈,不要组里补助一分钱。

  杨胜进把价值300元的地盘贡献出来用于修路。

  杨胜法主动在自家院落里免费划了两米宽的线……

  同样让村民感动的是联系干部聂主席和洪所长,他们每天坚持到位,查质量,议进程,问民事,解难题,他们还主动参与了劳作,有时到了晚上也放心不下,常常习惯性地跑到工地上查看、反思、酝酿。他们的高风亮节,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村民。

  他们没有在功劳薄上留下一笔,他们又是图什么呢?这个大大的问号,也触动着村民不敢停下手中的铁锹……

  70多岁的老人杨庆昌激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快要入土的人了,想都不敢想还能看到自家住的山旮旯修了这么漂亮的路,共产党太好了!政府太好了!”

  敖寨侗族乡党委书记汪政洋认为,在“一事一议”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干部贴近实际,了解情况的优势,赋予了基层干部项目建设遴选权,并相应承担了风险责任,把基层干部的工作权利和责任同群众的切身利益捆在了一起,广大干部和群众劲儿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真正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惬意。
作者:邓明鹏 刘泽坤 陈 云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