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河南三门峡湖滨区磁钟乡:红土地盛开“文明花”

2010-05-04 15:40:24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河南三门峡湖滨区磁钟乡全面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而且涌现了一些群众喜爱的农民艺术家,有效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擅长表演的“乡土艺人”。土生土长的张星祥是该乡南鹿坡村人,从小热爱文艺,几十年的不懈追求造就了他的两个特长: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和即兴快板。他表演的节目都是根据现实编排的,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活动时,他能把上级需要传达的精神用节目的形式表现,既浅显易懂,又克服了枯燥、教条的形式。

  在平常工作、生活中,他用“顺口溜”去教育、感化群众。针对农村赌博现象,他说“小小麻将桌上摆,输了回家把锅摔”、“不能围着麻将转,出门想法找活干”。提到赌博的危害性,“三天两夜不睡觉,赢家高兴输家吵。面黄肌瘦损身体,所里抓住要处理”。他号召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村民群众要学法,教育后代靠大家,乡里村里讲文明,家家户户树新风。”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他鼓励群众“农村经济大发展,牧林菜草自己选”、“市场现在是前线,发挥优势把它占”,把深奥的经济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别具特色的“麦场文化”。在工作中,该乡杨窑村一些群众在农家院里扭起了秧歌,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了秧歌队。活动队伍不断扩大,由开初的一二十人变成了现在的200余人,地点也由原来的农家小院转移到了村打麦场,扭秧歌成了村民喜爱的新活动。每到晚上,打麦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锣鼓喧天。

  以前,村里的媳妇们天天东家长西家短地说闲话,现在从地里赶回,早早吃完饭就来到打麦场进行活动。老头、老太太也颇有兴致地加入其中,虽然腿脚不如年轻人那么灵便,但也自得其乐。现在,该村打麻将赌博的人少了,惹事生非说闲话的人少了,群众爽朗的笑声多了。邻村群众听说此事,也在积极张罗着自己村的“麦场文化”。

  风雨数载的“五益文化室”。该乡有个“五益文化室”,是由省关心下一代协会会员、离休教师贾宝玺和退休干部景辅民于1987年创办的,创办之初只是一个仅有图书200余册的流动书摊。目前,文化室拥有图书5000余册,有台球、象棋、军棋等文化娱乐器材10余种。

  老骥伏枥志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数年来,两位老干部义务值班,风雨无阻,发挥余热,为群众送上精神食粮,坚持每周一至周五对外开放。“五益文化室”帮助许许多多山村群众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作者:王卫国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