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大方: 碧流河畔果蔬香

2010-05-07 08:33:07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贵州省大方县城的“菜篮子”、万亩果蔬生态示范园、农村科学发展新景象“窗口”…… 难怪故事多、头衔多,大旱旱不了的对江,一河春景倒映着两岸的花红柳绿,好多到过对江的人都感慨不已:大旱之年保增收,碧流河畔果蔬香。四月的对江河畔,河水绕过一幢幢青砖碧瓦的农家小屋,在热情的春风中闪亮耀眼。河岸杨柳轻扬,岸上果蔬飘香……

  “早”字定乾坤

  2009年入秋以来,大方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持续旱灾,大方镇的这个以对江河为名的对江管理区,却是一幅果蔬千里飘香、运输车来车往、游客声影不断的忙碌景象。

  “在天灾面前,其实大家遭遇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提前作了充足的准备。”说明来意后,大方镇党委委员、对江管理区总支书记陈力对记者说。

  2009年9月,在大方全县掀起蔬菜、经果林种植高潮的时候,面对异常干旱的天气状况、并得知气象部门预测干旱将持续后,对江管理区召集了所辖10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及部分种植能手,对栽种果苗和蔬菜的可行性作了认真商讨,最后一致认为,不能盲目种植,必须要保证供水水源点,并采取技术性抗旱栽种。报告递进了镇政府。

  镇政府接到关于技术性抗旱栽种的报告后,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镇村干部会议,把抗旱救灾保苗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成立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并制定《大方镇春耕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在对花路(对江至花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实行营养坨单株育苗小双沟定向移栽,并根据对江管理区的实际情况和报告要求,挤出办公经费,购买了抗旱地膜和抗旱种子,使对江管理区成为毕节地区首家使用地膜抗旱保苗基地;一边由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再度挤出办公经费购买水管、水泵等设施,组织引导群众寻找水源点10余个、修建中型储水池33个;一边由分管领导牵头,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对镇干部、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骨干分子培训,再由骨干分子进入田间地块指导农户种植。“他们白天和我们一起打水,晚上还要指导我们栽种技术,我三天三夜没睡觉,他们也是。”对江管理区杉林村村主任赵德明如是说。“没有办法,蔬菜苗特别是果苗长出以后,太早栽种不行,晚了也不行。

  移栽的关键时候,镇里的领导全部都来了,指导大伙栽种,亲自跟大伙栽种。”接着陈力笑着说:“那半个月的关键时期,真正的是‘白加黑’——没有昼夜,‘五加二’——没有周末啊。”

  效果在哪里?在大棚里,一株株西红柿和小瓜已经开花挂果,工作人员刚摘下来的草莓香甜可口;在路上,贵阳、水城、毕节等地前来购运对江蔬菜的车辆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在田间地头,铲除了干旱过度难以成熟的小麦、胡豆,补种上的白菜、玉米绿油油的迎风轻舞,土坎上排排整齐的果树上,樱桃笑红了脸,而李子、梨、桃则刚刚谢花上果,像是睁开了眼睛; 2300亩的小果苗们铺满了山腰,在地膜的怀抱里一觉醒来,抬起头,直起身,新的世界,它们要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映衬这美丽的对江河畔。

  “智慧+汗水”

  大家的好支书——陈力。作为10个村的总支书的他,自旱情发生以来,一边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一边及时向镇里汇报情况并争取抗旱保苗经费。11月中旬到12月底、2月初到3月中旬,在果苗和蔬菜移栽期间,田间地头,无不看见他的身影,在指导村民春耕栽种的同时,他周密安排安全、定点、定时送水浇水,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群众因争水而引发的斗殴事件。采访当天,我们转了几个山头,没有看到一株果苗干旱致死的。“倒不是全部都这样,”老陈说,“也要部分移栽不成功的,不过在大家的倾力管理下,成活率还是达到了90%以上。”在这大旱之年,2300亩果苗成活率达90%以上,这是别的地方想都不敢想的,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东前来视察时,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对江片区杉林村村主任赵德明说,“连片种植好管理,特别是这大旱之年。”自天气异常干旱以来,老赵时时关注天气预报,一边组织有劳力的村民维修水池、水管,作好应对持久干旱的准备,一边引导村民搞连片种植。白天,在指导村民种植的同时,他带领自己成立的抗旱应急小分队深入山区、废弃煤洞寻找水源点,到目前为止,共找到可用水源10个,不仅保证了本村的供水,而且还解决了部分邻村的饮水问题;晚上,他与村民一同打水、一同捏营养块坨,把全村连片种植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共集中种植了早熟玉米100亩、小青瓜50亩、青椒50亩、豆荚50亩,一律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种植作物的成活率。老赵忘我的工作作风和实干的精神,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当问及此事时老赵腼腆一笑:“我都不知道我还能上回电视呢!”

  杜江是地膜储水的发明者。在地里挖个坑,铺上稍有厚度的拱棚地膜,就有了简易储水池,反扎紧地膜,水不易蒸发,而且方便地里春耕生产的村民取用。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吉勇在视察工作时指出:“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简易储水池很好,资金投入少,既方便又实用,旱情过后,能迅速销毁后种上庄稼,这种办法值得推广。”同样的办法,用拱棚膜铺在小货车里,地膜运水箱就造成了,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土地干涸,急需用水。在运水车辆、装水胶桶紧缺的情况下,龙井村村主任杜江一琢磨,这个经济有效实用的办法就出来了。田间地头,一个个“地膜积水池”装着白花花的水,农民们顶着烈日,或在地块里做营养袋、营养坨、营养杯,或将已经长出的幼苗移栽到地块里,一幅忙而不乱的春耕生产图。土办法解决大问题,对江管理区由于普遍采取“地膜积水池”的办法栽树和浇水,有效保证了万亩蔬菜按时育苗播种,数千亩果苗基本成活,已经长出了新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军区红军师到对江后,军旗飘扬在田间地头,对江的受灾群众心理有了更为坚实的依靠。官兵们一边与村民寻找水源,一边在山腰、距水源较长的地里挖上一条条沟渠,为干涸的土地装上一棵棵“血管”,有效地保证了当前及以后的土地用水。正在对江村桃林浇灌挂果桃树的老刘激动地告诉记者:“眼是看得见对江河的,但要把水弄到山上来给果树浇水,那就不容易了。现在红军师在地里安上了水管,一打开水龙头,白花花的真是喜人……”

  闻着万亩果蔬飘香,品着四月醉人春风,流连往返来时的路,轻快的小船来往如梭,欢歌笑语,鸟语花香,对江的春天真灿烂,对江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黄玉柱 张习林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