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贵州万山:科学发展让小枣树变“摇钱树”

2010-05-07 08:33:5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万山特区出产的枣子个大、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品质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万山枣子种植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长期形不成规模,加之产品老化,产量不高。通过近几年的精心培育,万山枣子焕发勃勃生机,初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日渐成为当地最大的特色支柱产业。

  “去年亩产达1500公斤,市场综合价每公斤10元,亩产值就达1.5万元!”当谈起发展枣子的情景时,种枣大户罗康金顿时情绪高昂。他说,仅2009年销售枣子就有200万元产值。

  据介绍,在特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万山特区农民发展枣园1万多亩。目前枣园陆续进入丰产期,小小枣子树日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改良品种做大规模

  据考证,我国枣子及加工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贵州省及西南地区基本是从北方调进,发展市场潜力极大。为培育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万山特区决定将极具发展潜力的枣子从几近灭绝的边缘拉回来。近年来,万山特区委、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把培育枣子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进行安排部署,先后聘请省内外专家对枣子生长的土质条件及市场前景进行反复分析论证,确立了将枣子作为绿色果园经济龙头项目进行大规模连片种植开发的目标,并无偿向村民提供资金、技术、树苗等,鼓励农民大规模栽种枣子增收致富。

  2006年,高楼坪乡对境内的枣树品种进行改良,广泛开展枣子栽培技术培训,并成功引进优质品种,全力建设枣子基地。按照每年新增栽培2000亩枣子面积的速度,

  到2015年建成枣子基地2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已在猴冲、水眼坪、龙田等20个村民组发展枣子共近万亩,枣子规模快速扩张。

  培育品牌提高身价

  万山特区素有“黔东枣子之乡”之称,枣子种植有1000多年历史,是传统的名优特产。但万山枣子原有的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模式使生产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品种单一等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缺乏统一管理,零散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使枣产品市场出现混乱,一些包装低劣、以次充好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万山枣子的声誉,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增加缓慢。因此,加强枣园基地建设,统一规范提高加工工艺,建立标准化示范区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万山枣子这一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万山特区充分依托“梵净山”这张旅游名片,把枣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规模开发,积极推广枣子育苗技术,加快苗木

  的繁育栽种速度,高标准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聘请省内外枣子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成立枣业开发服务队,全面普及改土保水、施肥剪枝、保花保果等技术措施,进行无公害化生产,确保了枣子的高产优质。同时,还挂牌成立了万山特区林业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起了枣子加工厂,申请了“梵净枣子”专利权,为藏在深闺的万山枣子走向市场打开了山门。

  “有了‘梵净枣子’这块金字招牌,万山枣子身价倍增。”据介绍,每到果熟季节,铜仁、玉屏及湖南新晃、芷江等周边县市顾客都前往采购,价格从原每公斤5元增至16元,枣树真正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延伸“产业链”拓市场

  “要真正培育成产业,只重基地建设,不重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最终都是徒劳的!”在大力规划建设基地的同时,万山特区创新工作思路,结合生态旅游、土地流转、以短养长、精深加工等,整合涉农部门资金,全方位

  打造枣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开发出枣子系列产品,并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万山特区紧紧依托夜郎谷村省级风景名胜区,将枣子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到高楼坪乡夜郎村,实施枣子产业化扶贫项目,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走“漂流+赏(尝)枣”的双促双赢发展路子。目前,随着横跨黔湘两地的夜郎谷漂流的日渐火爆,“梵净枣子”成为广大游客的随身“必带品”。

  在特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2005年,打工青年罗康金返乡建成了200余亩集“观光、旅游、销售”为一体的矮化枣子基地。同时,通过“以短养长、当年见效”发展模式,在基地中套种辣椒、西红柿、花生及发展双孢蘑菇,每年能创收15万元,枣子基地总产值超过200万元。在其带动下,罗康辉、郭洪贵、刘昌兴等一批青年通过土地流转,均成为种枣大户,并自发成立枣子协会。高楼坪乡400余农户纷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流转形式,迅速发展壮大了枣子产业。

  目前,万山特区正着手规划枣子加工基地、枣子储藏基地、枣子苗木培育基地、枣子储藏保鲜基地,实现“育苗、栽植、管护、销售、保鲜、加工”等环节相配套、全方位、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目标,做大做强枣子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发出枣子酒、枣子酱、枣子粉等系列产品,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
作者:张著昶 谭霜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