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宣传也要“亲民”
从《七个“怎么看”》浅议如何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出版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广大干群读理论的热潮,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七个怎么看》为何这么受群众追捧?
理论文章一直作为精英文化,给大家的感觉是枯燥、难懂,是专家、学者学习研究的对象,对于广大普通群众而言是“可望而不可亵玩焉”。实际上,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多的是靠广大群众,要让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就必须让广大群众理解并接受理论。
汪琬在《传是楼记》讲到藏书时说“藏之之难不若守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犹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无守,犹勿藏也,守而勿读,犹勿守也。”理论不是用来藏的,是用来“读”并“躬体而心得之”,我们党的各项政策理论要想被群众主动接受并“躬行之”,理论书籍就不能只成为少数人的专刊,要下到基层去,要“亲民”。
首先,文章内容要深入浅出。“我不想以曲高和寡而自鸣得意,却奢望从雅俗共赏中得到慰藉。”对于理论作品犹是如此。宋玉《对楚王问》有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下里”、“巴人”能有数千人和,正是因为它容易为群众理解和掌握,相对于文章也是一样,浅显易懂的文章更容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我们并不是说不要“阳春”、“白雪”这些精英文化,而是指作把精英文化用一种广大群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党的理论政策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这就需要理论政策为群众所理解并接受,需要把“阳春”、“白雪”用“下里”、“巴人”表达出来。作为的科普读物的《时间简史》,它所谈到的东西不能不说深奥,但它为什么能够吸引读者?因为它让高深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文章主题要接近群众。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让群众“好知”、“乐知”就必须让文章的主题贴近群众生活。《七个“怎么看”》所选的主题是群众所关心的医疗、住房、就业等七个方面,这些都与群众关系密切,贴近群众生活,所以群众很关心,也很乐意去了解。把深奥的道理融入生活的实例中,让事实和数据告诉群众我国这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并重视存在的问题,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大家的参与等信息。作品远离生活,犹如鲜花失去阳光而黯然失色,理论作品也是如此。
再次,作者的写作态度要诚恳。《尚书·尧典》中有道“诗言志,歌咏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今流下来的文章精品,大都是富含感情,能打动人心的文章。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文章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因为心中有“郁结之气”,不发不足以舒心,所以写作态度诚恳,作品是真心的流露,自然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感人至深。一篇《项脊轩志》让多少人流泪,一首《登幽州台歌》让多少志士感慨,一首《满江红》让多少爱国之士热血沸腾,文章的态度诚恳与否,读者心里有把尺。《七个“怎么看”》并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不局限于提出问题及简单介绍国家的宏观政策,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七个“怎么看”》不避重就轻,而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问题产生的原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已经实施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效果如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文章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 “实在”。因为正视问题,所以群众对问题心里有个底,对国家政策心中有个数,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是茫然无措,更不是一味抱怨政府的不作为。作为理论,不仅要告诉群众国家怎么做,国家的政策是什么,更要在传播理论的同时,让群众能通过理论与政府对上话。(中共桑植县委组织部 幸电安 谷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