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滨江旅游业新格局 加快推进商旅有效融合
台江地处闽江之滨,曾依靠着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福州商贸发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台江商贸历史积淀愈发深厚,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愈发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逐步成熟。
一是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辖区内有始于宋、兴于清、盛于民国的福州最大的商贸古民居群——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有大庙山、福州商会旧址、陈文龙纪念馆、柔远驿、万寿桥、采峰别墅(杨鸿斌故居)、侯德榜故居等一大批省、市级文物古迹;有古田、汀州、三山、闽清等诸多记载台江商贸繁荣史的会馆;有张真君祖殿、曾氏祠堂、高氏文昌阁等保护完整的特色文物古迹,文化资源集中,开发价值高。
二是滨江旅游资源丰富。闽江流经的最繁华区域大都在台江辖区内,北江滨大道、闽江公园(北园)及新建成的滨江旅游休闲广场等景点为我区盘活滨江资源、发展滨江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鳄鱼公园、南公园、茶亭公园、工人文化宫、中亭街、榕城古街及万(象)宝(龙)商圈、群升国际、元洪东百、中亭街等已是我区发展较久的休闲购物景点。
三是旅游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共有星级酒店9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2009年提升了1家)、三星级酒店2家,其余均为二星级酒店(今后二、三年内将新增四星级以上的酒店2至3家);旅行社16家,今年初又新增多个国际旅行社营业网点;旅游车船公司4家;福州旅游集散中心也于2009年选址落户我区,旅游服务配套数量及水平正稳步提升。
如火如荼的海西建设为台江打造滨江旅游繁荣区创造了新一轮机遇,滨江旅游发展的时机、条件日益成熟。近年来,在上级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滨江旅游繁荣区的建设取得新成效,滨江旅游街区及“闽江游”黄金水道观光之旅等项目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福州市继“三坊七巷”之后又一张旅游名片。现结合台江实际,对下一阶段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设想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滨江旅游繁荣区
充分发挥台江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滨江旅游繁荣区为中心,深入挖掘台江商贸和历史文化内涵,在建设提升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布局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滨江旅游为龙头,致力开发不同质的旅游产品,构建多元化、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1、优化提升滨江景观带,大力发展滨江亲水游。抢抓海西建设机遇,以滨江旅游街区建设的突破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福州“金外滩”旅游品牌。
一是优化旅游环境建设。继续大力推进滨江旅游街区建设,优化沿江景观建设、公园建设、绿化建设、夜景灯光建设,美化滨江旅游景观带,营造自然舒适的滨江亲水旅游环境。滨江旅游街区要加快启动创建4A级景区工作,完善街区配套设施,建设码头标识性建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增加停车场、导览标识系统、公厕、休闲座椅、垃圾桶等公用设施数量,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加快南星商贸城、青年会商贸城、江滨外滩一号等滨江商贸旅游配套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高品位、高档次的酒吧、咖啡吧、茶社等餐饮休闲场所入驻,满足公务、商务、旅游各类消费,形成以度假休闲为主,餐饮、娱乐、购物多方位一体的时尚旅游街区。有选择地在江滨沿线开发休闲亲水大广场、高级酒店、休闲购物社区等,构筑“陆江互动,点、线、面结合”的江岸观光旅游发展格局和产品体系。
二是深化闽江旅游开发。大力整合闽江北岸码头资源,开发利用苍霞码头等保护较好的闲置码头,在南北江滨合理规划新建旅游码头,提升旅游码头的规模和档次,为“闽江游”的进一步扩大打好基础。可参考广州等先进城区的成功经验,探索开辟闽江北岸中央商务中心至海峡金融商务区的水上旅游巴士,将我区南北两翼的沿江岸线资源有效开发起来。同时,可采用夜游联票方式,便于游览过程中游客上、下岸,参观购物,进一步丰富常规线路内涵,增强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开发参与性强、亲水性好的水上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水上运动竞赛,选择近公园水域或目的地水域,开发丰富的水上主题运动(如垂钓、水上自行车、水上步行球等),尝试推行“边走边玩”的“休闲健身游”,增强“闽江游”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深入挖掘沿江历史、文化等各类资源,有效融入“闽江游”,丰富“闽江游”内涵,注重“闽江游”品牌的文化包装。
三是提升游船服务质量。对闽江游船进行统一设计、包装、提升,进一步完善游船队伍和形象,视市场发展适度超前添置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高级游艇、画舫船、大型游船等,丰富游船的游览功能,壮大游船队伍,以满足散客游览、团队观光、商务接待、群体聚会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提升游船运力,做大闽江游的市场规模。指导游船公司提升游船服务质量,强化“闽江游”项目营销宣传策划的执行力,在做好常规线路游览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日游线路,开发新的旅游主题,如水上婚礼、游轮自助餐、商务会议、公司庆典、高端会员制游船活动项目等。在游船上引入十番音乐、评话伬唱、闽剧表演等富有福州民俗特色的文化节目,提升水上文化品位。
四是推动旅游竞争协作。引导现有的营运商,适当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利用现有的游艇,面向企业、高端消费人群大力发展会员制游艇俱乐部,进一步提升“闽江游”的开发质量,市场良性竞争。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引入新的营运商,政府逐步从主导开发向引导发展转变,除给予必要的政策与财税扶持外,由市场充分竞争。积极推动与闽江上下游沿线县(市)、区的区域协作,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大闽江亲水休闲、文化观光旅游体系,实现景点对接、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2、开发建设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抢抓海西建设机遇,以上下杭街区旅游开发为首要载体推动我区旅游产业连点成片,不断深化拓展福州“金外滩”旅游品牌。
上下杭地理位置优越,南通台江码头,东连中亭街,西接古田会馆,是“闽商”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商业历史悠久、商贸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资源丰富。200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启动上下杭、大庙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作为弘扬闽都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来抓。
上下杭街区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基本风貌保护较好,比较集中和完整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传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可通过争取省、市文物、旅游等部门支持,与资质、影响程度较高的规划单位联合,以二横(上、下杭街)、一纵(隆平路---龙岭顶)、一山(大庙山)、一河(星安河)为载体,从旅游——商业定位角度,以有选择性保护的商业开发为主线,组织专家编制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修复性详规,凸显其丰富的商贾文化、会馆文化、神缘文化、民俗文化积淀,打造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双杭”旅游精品。保护现存有价值的名人故居、会馆祠堂,如杨鸿斌故居、高氏文昌阁、商会八角亭、咸康药行等,把大庙山开发成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将大庙山的人文、自然景观与周边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一起开发利用,努力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优质的“文化资本”。充分借鉴成都“宽窄巷”等其它城市类似项目开发的成功经验,合理保护利用文物,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积极打造与三坊七巷错位发展、南北呼应的极具浓郁台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提升城区文化品位。
3、不断扩展滨江文化产业长廊,大力发展休闲购物游。抢抓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机遇,以南公园、光明港、茶亭街周边的旅游开发为重要平台推动我区传统商贸产业与旅游业有效结合,不断丰富延伸福州“金外滩”旅游品牌。
一方面,结合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改造南公园、积极推进光明港商圈的整合提升。整合串联特艺城、东方古玩城、光明桥珠宝玉石城等几大珠宝古玩市场,以及榕都318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和福州工艺美术雕刻厂等,逐步建成集生产加工、采购交易、物流配送、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古玩首饰产业城,以及购物、旅游、观光一条龙服务的金银珠宝首饰古玩主题公园,将南公园及光明港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交易量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定位规范的海峡西岸重要的古玩特艺商圈,成为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进而扩大滨江旅游产业链。
另一方面,结合茶亭街的建设改造,切实加快招商步伐,大力促进我市城市发展的黄金中轴线——八一七路沿线发展的提速增效。茶亭地处福州繁华商贸核心区,不仅是鼓楼通往台江的交通要道,还是传统手工艺的聚集地,汇聚了福州的历史精华和深刻印记。新茶亭水街沿茶亭河两侧均为二、三层的仿明清建筑,茶亭公园与之相配套,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要利用好茶亭公园古典园林景观风格的特质,结合园内亭台水榭、古榕、荷花等特色园林景观,融入琴、棋、诗、画、茶等文化活动,增添文化氛围,并注重园林园艺技术,通过造型园林植物,打造独具趣味特色的休闲景观。茶亭公园闹中取静、交通便捷,不仅是多路公交要道,也是未来地铁一号线的主出入口,而园区内多个通道与世贸百货相通,无论从客流、财流还是购物流上评价,其潜在的商业价值都是巨大的。因此,在茶亭水街与茶亭公园的开发上要注重古今结合,可引入文化茶楼、艺术精品、民间手工艺、传统老字号、闽台小吃、水街公寓等展现闽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产品,在上承“三坊七巷”、下启“滨江旅游街区”的过渡节点,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福州全新商业文化景观。
二、全面推进商旅联动发展,着力构筑三大特色商贸旅游圈
台江作为商贸中心区,在旅游发展的定位上,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商旅联动”的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商贸优势,以旅游发展促进商贸提升,以商贸提升带动旅游发展,依托现有商业布局,实施“中心突破,两翼齐飞”战略,以滨江旅游为突破,着力构筑三大商贸旅游圈,真正打造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省会城市中心区,实现现代商贸复合区与滨江旅游繁荣区的有机统一。
1、在中部加快建设商旅高度融合的核心区域。通过以滨江旅游街区为中心,沿八一七中轴线整合中亭街、茶亭水街、茶亭公园等商业旅游景点,横向开发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南公园光明港旅游区,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圈,依托东百元洪购物广场、东方百货群升店、天虹百货、世茂国际中心等百货业及重要商业街区,使旅游与购物合二为一,纵深拓展滨江旅游产业,扩大滨江经济辐射面。
2、在东部重点发展以高端消费为主的新兴区域。通过打造海峡金融商务区,盘活提升鳌峰地区的资源,吸引高端人才集聚,以福州万达城市广场为核心,建设高档商务中心、时尚百货,引进万达威斯汀六星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进一步完善现代景观建设,打造类似上海浦东新区的商务旅游模式。同时,依托隔江相望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会展配套服务业,将商务、旅游、观光三者有效结合,形成新的消费发展方式。
3、在西部着力培育以现代消费为主的复合区域。通过以万象商业广场、宝龙城市广场两大已经成型的商业消费场所,辅以正在建设中的闽江北岸中央商务中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助推引入多元化餐饮、娱乐、购物、商业等因素,并积极举办美食节、汽车节、购物旅游节等各类节庆活动,进一步引丰富商业供给,吸引丰富客源,打造消费、美食、购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完整配套。
充实繁荣东中西三大商贸旅游圈,切实融入福州地域特色,呼应互动,以此为枢纽带动周边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可通过闽江游船、路上公交以及未来的地铁等交通方式将三大区域有效链接起来,逐步形成能满足各类层次需要的商贸旅游线路,使游客一到台江即可观光、或物、用餐、休闲,步步皆与旅游商贸相辅相成,进一步提升旅游人气,增加经济效益。
三、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全力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
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确保“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满足旅游发展,提高辖区旅游的综合实力。
1、完善出行方式。应发挥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依托“福州旅游集散中心”这一平台,大力扶持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凸显我区出行中心枢纽地位,形成旅游集散功能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建立完善的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旅游快速通道,争取将台江旅游码头作为公交定点停靠站,为“闽江游”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2、突出地域特色。应注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特色,推动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与景观相协调,进一步完善城市景观。积极争取省、市部门支持属地旅游景区创A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创A水平,完善与旅游景区配套的码头、停车场、公厕、供电、通信、消防、安全防护、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升滨江休闲广场品质,以5A级旅游景区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建设开发沿江原台江影院、闽江旅社、南星商贸城、青年会商贸城等地块,不断完善滨江旅游街区建设。鼓励辖区有潜质的旅游景(区)点积极争创A级旅游景区,在去年陈文龙纪念馆评2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今年积极推动古田会馆争创3A级旅游景区。同时,充分利用我市建设“温泉之都”的机遇,大力推动南星澡堂、华清楼等相关温泉的开发工作。
3、加强指导提升。由区旅游局负责,与市旅游局建立合作网络,分期分批开展导游员培训班,培训“闽江游”、“双杭游”、“购物游”等专业导游员,提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指导企业提高旅游咨询服务水平、宣传推广力度,合理安排好重点景区、重点商场、购物街区线路,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大力扶持和引入“过境人流”,进一步提升假日旅游市场人气。指导提升辖区星级宾馆整体服务水平,吸引客源,拉动旅游消费,鼓励宾馆参评星级,满足游客和市民休闲度假的不同需求。
4、加大旅游宣传。编纂旅游宣传品,继续加强和完善台江旅游风光宣传片,以“闽江游”、“台江商贸”为重点,加强旅游宣传,营造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塑造台江旅游的良好形象。创新旅游宣传形式和内容,提高宣传的效率和水平,在车站、码头、交通主干线及其它重要公共场所发布台江旅游公益形象。加强广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旅游宣传,引导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消费。要继续借助特色节庆会展活动的平台,针对居民和游客切实做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营销体系。
5、推动协作发展。应借助福州大力建设“温泉之都”的有利契机,将闽江旅游与温泉之旅、双杭商贸文化与闽都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部署,进一步加强与马尾、连江、长乐、琅岐、永泰等兄弟县(市)、区的跨区域合作,实施积极的市场开发战略,进一步引导滨江旅游业持续发展,并形成跨区域合作的协作体系。
四、加强扶持引导,不断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1、加强领导。在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事业的领导,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借鉴其它城区的先进经验,建议抓紧成立“台江区促进旅游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区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下设办公室挂靠区旅游局,充实旅游人才队伍,从体制上理顺对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大旅游的规划、发展、投入,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服务,保证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创造和谐旅游环境。
2、完善机制。进一步发挥旅游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加强对辖区旅游资源的挖掘、规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思路好”;进一步发挥安监等职能部门的检查作用,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管理,特别是旅游安全监管;进一步发挥工商等职能部门的协作功能,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倡导文明旅游活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旅游市场体系。
3、着眼长远。旅游是一种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要权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做好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合理利用资源并善于创新,特别在上下杭开发建设、南公园改造提升等方面,要更注重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原则,积极发展具有台江特色的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