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提升理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七个关键

2010-10-28 15:21:04来源:红旗文稿

  提升理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理论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要课题,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系统推进,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这也是社科理论工作能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检验尺度之一。立足新的实际,提高理论工作科学化水平,须在遵循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这一主线基础上,着力在以下方面深化认识、寻求突破。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七个关键。

  一是“系统定位”:科学认知理论工作的独特功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中,理论工作所承担的主要是意识形态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决策咨询等功能,发挥着文化凝聚、思想引导和理论说明的宏大作用。在党的建设总体格局中,理论工作着力加强的是执政党自身的思想建设,重在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宗旨,为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在宣传思想工作大局中,理论工作侧重做的是社会成员的思想性教育、政治性引领工作,为社会成员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政府的政策主张提供理论说明、思想支持,起着凝聚人心、政治整合的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理论工作主要是沟通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科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求来自社科界的学术支持和思想阐发。以上各方面,既重叠关联,又独立分设,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当理论工作作用于某个领域时,既要使主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又要使其他相关的功能贯通发力。

  二是“内在特质”:科学把握理论及理论工作的内在特性,在宣传思想工作体系中切实发挥其独特效用

  理论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并切实发挥效用,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包括理论工作队伍的数量素质,以及理论工作所依附的平台载体等,但很大程度上讲,它首先取决于理论与理论工作的自身特性规定。至少包含以下几条。(1)基础性。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全党全社会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2)先导性。理论指导着实践,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引领,才能结出思想之蕊、智慧之花、实践之果。(3)内蕴性。思想理论工作往往蕴藏在鲜活的实践和鲜亮的活动背后,特别是它的成效常常不以显性的方式呈现,而是隐性的、蕴含的,一般不会“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产生作用。(4)渗透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贯通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各个方面,社科理论工作又有机融于新闻舆论、主题宣传、文艺创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以渗入的方式展现和提升其他工作的深层内核与思想精髓。(5)简约性。理论是实践的思想结晶,从表现形态上看,党的科学理论成果总是高度凝练概括的;但在其深层,则包含着丰厚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实践依据、群众首创和逻辑推导等。当科学理论回归群众时,必须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理论工作大众化是一种当然,也是一种必然。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科理论知识和成果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境界。理论及理论工作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也许短期的爆发力不强,但有着持久的渗透力、融入力;也许现时和局部的作用力不大,但对于未来和全局的指导力、影响力则很强。做好理论工作,很重要的就是要认清这些特性,尊重和遵循这些特性,不断推进党的理论体系、执政主张、大政方针等,为党内同志所掌握,为专家学者所认同,为社会公众所拥戴,使之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党全社会成员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思想力量。

  三是“目标对象”:科学甄别理论工作的目标对象

  就宣传思想工作总体而言,工作对象主要是人。我们常讲,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而宣传理论工作则重点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但必须看到,在一些情况下,理论工作的直接对象并不是人,而是社会现实。如社科理论研究,它所关注的主要是经济社会生活实践及其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提出理论工作要关注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但从深层分析,关注重大问题,尤其是重大实际问题,其深处仍然是关注实践的主体——人。人的实践,以及实践中的问题或课题,是理论工作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

  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工作格局,大致分为三大板块:理论教育、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理论工作的板块划分应该依据两条线索。一是依据“人”的线索,即理论工作所作用的主体,可分为:干部理论教育、党员思想教育、社会公众理论普及、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四大块。二是依据“社会存在”的线索,即理论工作所关注的“思想”与“实践”,可分为:理论教育与宣传普及、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等。一方面,要有效打通党的理论建设与学界的理论创新、党内的思想教育与社会的思想引领、社科理论界的科学研究与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等多方面的内在关联,构建“六位一体”的基本工作格局。包括:面向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面向普通党员的理论教育;面向实际领域特别是党委政府决策的理论咨询;面向社科繁荣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引领;面向专家学者的理论研修;面向社会大众的理论宣传普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的日趋增强,我们必须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参照不同对象及其类型层次,重新勾画调整理论工作的基本格局,以更加注重体现工作对象的多元性、工作内容的丰富性、主体需求的多层性和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四是“显性作为”: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拓展方法途径,着力彰显理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相比较于实践,理论往往是内蕴的;相比较于宣传思想工作其他领域的工作,尤其是媒体宣传、文艺表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理论工作更多注重的是自身的内涵而不是表现形态。要使理论工作提高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强说服力,必须首先提高工作的显示度,必须通过有声有色、有形有势的平台载体与方法途径,努力将思想性的内涵充分地彰显出来。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主体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拓展平台载体,以使其中蕴藏着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深度更加活灵活现、生动有效地展示出来、传播开来。如在理论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读本学习、专题讲授、课堂灌输等传统方式,要不断巩固党委中心组、党校脱产轮训、个人自学、专题调研、农村党员冬训、支部党课等基本途径,还要积极采用大众讲坛、媒体宣传、文化熏陶、参观考察、实践养成等新的方法途径,借鉴吸纳研讨式、互动式、共享式等新的教学手段,同时积极搭建互联网教育、组织化学习、基地化教学等新的平台载体,综合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广泛而有效地入耳入脑入心。

  五是“刚性约束”: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既激励和约束接受主体,又激励和约束工作主体,力促理论工作“软任务”变为“刚性化、硬约束”的硬任务

  由于理论特质隐性而不易显示,内涵虚化而不易测量,效果潜移默化而不事张扬,理论工作特别是理论教育工作往往容易被轻视或忽略。我们司空见惯并屡屡提及的一种情形,就是“理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几乎完全不要”。因此,从加强理论工作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硬性的制度约束,切实保障理论工作的应有地位、应有作为和应有效应。要重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脱产轮训、党员干部自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课、党员干部主题宣讲教育等各项制度。从当前工作实际出发,最突出的是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考学评学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学习表彰等制度,探索对理论学习培训情况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学习态度、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学风文风等成为民主评议党员、党内评比表彰、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情况作为综合考评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崇尚理论、重视理论的用人导向。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使社科理论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宣传理论工作与宣传文化工作、通俗理论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理论普及等真正实现“同等重要、同等待遇”。

   六是“形态转化”:构筑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与形态转化中深化认识、提升境界

  理论不单是书斋文集、教案文牒、典藏文献、档案文件等这些固化了的学术成果、思维成果,还有一个用理论指导更加丰富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作为理论工作而言,必须自觉顺应这一形态转化的指向,主动地寻求作为。关键是不能把理论简单地放置于实践活动本身,而应当密切关注、切实摸准实践主体的事业难题、思想困惑和个人需求,用科学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其头脑,提升其认知,指导其行动。这一过程,将会促进党的科学理论体系真正转化为社会公众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策认知、理性思维和行为举动,转化为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科学决策和思路举措,转化为生产生活改进、社会文明进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际成效。

  七是“绩效考评”:既关注理论工作所思所想,又关注其引致的所作所为;既关注理论工作的现时、局部效果,又关注其长远、全局效应

  评价理论工作成效,务必摒弃临时思维、单一指标,而要统筹考虑、综合考评,辩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直接成效和间接成效。在社科理论研究方面,既要看产生了多少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重要成果,又要看这些成果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对经济社会实际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实际推动。在理论宣传教育方面,既要看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实现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看理论武装工作所直接覆盖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数量,又要看他们在接受教育后,是否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等实际行动及其辐射连带效应。二是短期成效和长期成效。既要看到理论工作在“武装头脑、入脑入心”上的即时实效,看是否推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准确把握住了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又要看到理论武装工作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产生的长远成效,看能否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觉地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三是局部成效和全局成效。既要看到理论工作对个人思维水平、理论素养、思想境界的提升作用,对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推进作用,对社科理论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又要从全党工作大局看到,理论工作在多元中确立思想主导、在多样中谋取思想共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更好地动员和激励全体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伟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深远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作者:蒋宏宾 王红芳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