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包含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石,是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在农村落实的组织者、推动者。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需要,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我县从2006年起实施“双百工程”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两轮,共有58个村被列为“双百工程”试点村,其中白沙镇溪头村、甘蔗街道昙石村、尚干镇洋中村、上街镇岐安村等4个村被列为综合示范村。通过四年的实践,我县第一、第二轮“双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了白沙镇溪头村、鸿尾乡奎石村“村企共建型”;甘蔗街道昙石村、上街镇岐安村、祥谦镇峡南村“新村促进型”;竹岐乡榕东村、白沙镇马坑村“产业带动型”;大湖乡大湖村、洋里乡花桥村、廷坪乡赤坑村“特色农业带动型”以及甘蔗街道化龙村、南通镇洲头村“村容整洁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我县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取得阶段性成效,这跟我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分不开的。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县“双百工程”新农村建设,就要更好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领的迫切需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我县也不例外。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农村党组织要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关键元素,是农村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本领、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农村的落后生产力和农民增收难的矛盾,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都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县现有58个“试点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取得明显成效,但发展也并不平衡,农村基层党组织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农村党组织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束手无策,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是摆在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大干部和党员的素质与技能,才能完成好建设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需要
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党的威信。目前,我县农村党组织成员还存在文化结构学历普遍不高,这种文化结构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应对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处理越来越复杂的新问题的能力。在全县58个试点村中,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群众的底气不足,工作推动不够有力,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学习重视不够。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根本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制度,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贯穿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过程。把学习作为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组织党员学习先进理论,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本领,包括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从而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三、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要着重抓好五个问题
为了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让我县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在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永恒动力。为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时尚、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推动广大党员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修养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改变个体学习的习惯,在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党组织集体学习,通过集体学习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创新学习内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坚持以理论学习为重点,业务学习为基础。第一,注重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为什么要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做到科学发展。此外,重点学习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第二,加强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的学习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各试点村要根据所在村的产业特点,有条件的村应有计划的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没条件的村应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市县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型实用技术培训班。如参加适合我县产业特色的“三苦三甜”种植与加工、橄榄种植与管理、反季节蔬菜栽培与管理、反季节香菇种植与加工、铁件工艺加工等培训班。通过学习,切实让群众掌握致富技能,提高群众的收入;第三,是抓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大力提升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明确学习任务,改进创新学习方法,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发展的问题。对于农村党组织来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成效要体现到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上。因此,一方面要突出兴趣学习,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在学习、贵在实践。建立以党员致富能手为主体、经济能人和种养殖大户广泛参与的“农家课堂”,进行分散式的灵活培训,通过现场解答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的兴趣。如竹岐乡榕东村依托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闽侯县大春农科贸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举办“蘑菇栽培与管理”培训班,把榕东村党总支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把榕东村党员培养为农业实用型人才。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榕东村积极探索“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农村经济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发展生产和带领村民致富中带头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种植蘑菇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仅种植蘑菇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2009年村财收入达35万元左右,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通过这些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的带头作用,以此推动榕东村农民走实用技术致富之路。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建设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重要支撑。建立学习型的党组织必须完善各项学习制度,没有学习制度的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就难以建立。因此,要建立导学、助学、督学制度。导学制度要求农村党组织成员要带头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建立开放型的学习模式,善于借助于网络和国际国内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开展学习,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组织学习内容、方式和要求。如尚干镇洋中村借助已建立的“农家书屋”、农村信息化平台,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及党员学习,通过学习,开阔了洋中村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的视野,提升他们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引导群众致富的本领和技能。为集聚人气确保洋中村在尚干镇商贸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村两委立足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调整、引项目。规划出5亩土地,投资60万元建设符合福州市交通运输条件的尚干新30路公交车站,无偿提供给公交公司使用。新公交车站的启用,日增加人流量近万人,从而带动周边商店的消费。洋中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以往的4300元提高到现在的6700元,村财年收入超过150万元。
在制度建设中,助学制度是一个很有效的一种制度,它是指党组织开展团队式学习的一种制度,促进集体探讨、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知识的共享。要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确保组织内成员学习有其所,建立学习辅导员制度,确保学习无障碍。要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开展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努力改善组织全体成员的心智模式,助学制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重大作用;督学制度则是为确保党组织学习的连续性、持久性和有效而建立的抽查制度。建立督学制度首先要明确新时期党员及党组织学习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制度,把一个组织内全体党员学习的态度、效果作为衡量新时期这个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纳入到学习考评激励约束机制中去,只有建立督学制度,才能克服部分党员对待学习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五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推动工作。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作为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在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中,要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培育党组织驾驭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能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关键,每个试点村村两委干部要根据各自的村情,立足各自的资源优势,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战斗堡垒。如甘蔗街道昙石村在学习中,提出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昙石村的耕地越来越少。昙石村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一条由农业转向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之路。昙石村在发展中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创办工业小区。在村两委的引导下,村集体与村民共同入股,以股份制形式集资创办工业小区,占地50亩,总投资131万元,分成65.5股,每股2 万元;其中村民55.5股,村集体与老人会10股,每股每年分红8000元,并引进企业18家,年创产值上亿元;二是建设校园服务中心。按照建设局规划在一中附近建店面32间,租给本村村民经营,如饮食店、食杂店等。既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也给前来昙石山参观的游客和一中的学生带来许多方便。店面进行公开招租,增加村财收入30多万元;三是建设市场繁荣经济。
村两两委根据昙石村人口聚居的特点,在村口6米宽水泥路东边,投资建起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昙石村市场,店面11间,24个摊位,租金年收入23万元,优惠租给本村村民摆摊设点,经营各种生意,如海鲜、肉类、水果、蔬菜等。市场的建立,还吸引外来的小商者到此租摊经营土特产、服装、日常用品等,每天车来人往,生意红火,十分热闹;四是鼓励和扶持村民兴办手工艺品厂。为发挥昙石村发展工业的优势,引导群众租用村工业区厂房,或在工业园区内建厂房购置设备加工,在村两委的鼓励和扶持下,全村共办起了三十多家出口型工艺品企业,转移农民劳动力60人,增加村民收入;五是抓养殖业发展。昙石村具有养殖的传统和优势,为增加群众收入,村两委因势利导,发动村民养殖胡子鲶鱼苗,积极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共有20多户在省内外养殖胡子鲶鱼苗,年生产胡子鲶鱼苗1000多吨,产值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