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转变观念、自主选学 创建知学、善学的学习型党组织

2011-01-18 16:25:48来源:福州市委宣传部

      学习是人类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力量之源,是个人砥砺人格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党和国家正身立本和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创建学习型政党就必须完善其构成“细胞”——学习型党组织,即以鼓励个人、团队有组织地学习为特征,以增强组织成员的学习力、创新力为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又好又快的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构建中学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务实的工程,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头,更不可只纸上谈兵,要打破传统观念,把握规律、创新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一、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现状分析

      1、思维定势,“学习型”内涵理解狭隘。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肤浅地看作为一场“运动”, 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而进行的,“为了学习而学习”, 学习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渴望,仅是“活动”形式、“走过场”而已。每一次的学习会场总能见到带着“副业”而“埋头苦干”的人,至于“学什么,怎么学”更是不得而知,交流中固持“沉默是金”的价值取向,气氛沉闷、成效空洞。

      2、学习方式传统,缺乏新意与吸引力。在学校创建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呈现出“两个单一”。其一为学习内容单一。组织学习更侧重政治理论学习,而人文社科性、教师专业性在集中学习中较少强调和体现,出现学习与工作脱节的现象。其二是学习形式单一。大多采用读报、读书、观看视频等形式,缺乏富有激情与活力的智慧交锋和观点碰撞,长久以往使得组织成员因被“灌输”而思维懈怠,丧失探究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对策分析

      1、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知学、善学的新型学习观。

      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学习应该是个人和组织的联结点,是工作创新的形式,是个人和组织的共同责任。学习型组织追求组织成为“学习共同体”,使个人和组织都具有发展性价值。学校本质上决定了学生要学习,而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自身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学习。作为执掌教育的主体的学校和教师,必须树立为发展而学习、通过学习而发展的理念,自觉把终身学习作为教育工作乃至生命的有机部分,推动学校成为真正的“知学、善学”的“学习共同体”。

      知学,即强调个体自觉与组织自觉之间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化,制度文化化。通过组织内部的软硬环境形成共同的学习氛围,发挥校园长期积淀的文化力量,对组织成员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激发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力量。以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对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产生激励或鞭策作用,在引导与与纠正中固化为组织成员统一的思想认同和心理归属,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善学,即采取有效的学习形式,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要掌控好学习时间,科学、有效地运用时间,延伸时间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各种实际能力,铲除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2、拓宽学习内容——坚持政治性、探究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在学习内容上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拓宽组织学习领域,不断学习、吸收和处理外界各种知识信息等,形成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提高党组织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应变和创新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形成面向时代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风党性党纪教育作为必修课,自觉增强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防止党性教育边缘化。同时,能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思想工作实际,就特定的专题进行系统学习和展开深入探究,总结经验、形成对策,从而深化认识、形成共识,让学习的成效体现在校园各项工作上。

      3、创新学习方式——倡导灵活的、开放的自主选学方式。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党组织更应侧重于依赖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组织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使学习成为从意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方法、从方法到机制到境界的有规律过程。为此,在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坚持学习方式与过程的创新,倡导灵活、开放的自主选学方式,充分展现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

      所谓“自主选学”,就是是由组织成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培训师资,将岗位需求和成员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自主选学方式能充分结合学校实际,符合教师的需求,以教师学习需求为导向,由“上级要求什么学什么”向“我缺什么学什么”转变,由“教什么学什么”向“学什么教什么”转变。既整合了学校学习资源,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又发挥了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的、和谐的发展,让理论学习过程由“填鸭”变为“自助”,由“味如嚼蜡”变为“美味佳肴”。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灵活的、开放的自主选学方式的构建中,主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可选”:

      (1)课程可选。以高中新课程设置模式为蓝本,把成员学习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板块。构建学习自主菜单。必修板块主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党性修养的学习,分别设置了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专题。选修版块主要是以提升教师业务知识、文化素养、技能训练,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主线,设置了两大专题:其一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专题,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写作”、“新教师如何成长”、“教师职业技能演练”等;其二为社会热点评析专题,如“如何看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模式与金融危机”、“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海西跨越式发展”等。

      (2)形式可选。采用集中授课与自主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利用学校教师集会、教研组会时间,进行每周理论专题学习提升。发挥学校“QQ”群、校园网学习论坛、各种校园文化沙龙等交流平台的作用,实现智慧交锋与观点碰撞,在互动切磋中消化知识、化解难题;在相互交流中互通有无、弥补缺漏,交流学习经验,交换学习成果。另外,要积极为学员自主选学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大家带着问题,自主深入到现场,在培训课堂延伸中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的再次提升。如:参观本区域内典型的乡镇,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成效;感受教育教学发达地区的名校氛围,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聆听班主任的先进经验等。

      (3)授课人可选。充分整合学校教师资源,实现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首先,发挥学校教研组团队协作的力量,聘请校内“名家”,开展各项教授活动。如,语文组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浓厚的优势,开展“国学”系列讲座;政治组以敏锐的政治触觉为导向,开展社会热点评析讲座;校教科室则发挥教学理论资深研究的优势,组织开展教学理论研讨、教师技能培训等活动。其次,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引进校外“名家”,建立专家长效机制。在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活动中,根据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的问题,聘请省市高校教授、教育学院资深教研员以及市委宣传部理论科资深理论研究员等来校讲学,;还充分发挥集邮协会、摄影协会等各民间协会组织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学员自主选学服务,培养教师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并不是撇开原有的党组织去创造一个新组织,而是对党组织原有的学习理念、行为、制度等进行更新和完善,不断强化党组织原有的学习机能,并赋予它以新的功能。发挥先进学习理念的导向作用,在自主选学中级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成效,从而创建知学、善学的学校学习性党组织。

作者: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郑长宁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