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完善党的基层组织生活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011-01-24 08:41:23来源:福州市委宣传部

      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和组织保障。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党的基层组织立足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坚持贴近原则,把握实践导向,戮力统筹兼顾,深入挖掘党内抓学习、促学习的组织资源,把搞好党员学习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完善党的组织生活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织基础,实现党员学习权利与党员学习义务辩证统一、党员教育与党员管理深度融合、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良性互动。

      一、把握学习型党组织要义,推动党员组织化学习

      加强学习是全体党员的共同权利和共同义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广大党员树立现代学习理念,激发学习动力,磨练学习毅力,提高学习能力,塑造学习型党员,推动自我超越。党员个体化学习是党员自我提升素质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学习型党组织不是学习型党员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党员基于共同组织目标的有机联结和深度"耦合"。因而,党组织要在鼓励党员个体化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党员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开展组织化学习,推动原子化的个体"自主自治"式的分散学习向组织化的团队"共建共享"式的合作学习转变,实现学习核心模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学习路径的科学化水平。

      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构成文明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社会主体的互信不仅促进主体之间"心约"的订立和忠诚感的塑造,而且促进合作多样性的产生,合作则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体的互信。如果说,信任是连接社会主体、推动社会合作的精神要素,那么,社会由区隔分化向阶层分化、功能分化的自然演进则是社会合作产生、泛化和进化的直接动因。党组织内每一个党员都是学习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体。他们在合作与信任的良性互动中,开展同质合作和非同质合作,共同学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有利于延伸学习链条,深化理论武装,改善心智模式,凝聚群体智慧,达成共同愿景,形成科学思路和举措,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因而,与个体化学习相比,组织化学习更能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党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二、完善基层组织生活,夯实组织化学习的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在全党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发掘和放大内蕴的学习功能,使之成为党员组织化学习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以组织学习力增强政治执行力。因而,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强化组织化学习作为其基本特征和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健全科学能动的制度体系,建构管用有效的组织载体,推动交融互动的合作学习,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党员提升素质能力的"红色加油站"和共谋改革发展稳定方略的"公共能量场"。当前,要从完善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入手,改善内容结构,突出学习功能,强化刚性要求,推动全体党员"学"起来、党内民主"转"起来、党的基层组织"活"起来,实现组织化学习"生活化"。

      第一,完善基层组织生活,确保学习主体平等。在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中,党员主体际关系平等,意味着党员在组织化学习中的地位平等和话语权平等,这是组织化学习的主体性要件。党员以平等身份围绕学习议题开展"民主恳谈",是党内民主在学习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党员学习主体地位和话语权不平等,必将导致部分党员采取"自我防卫"的策略参与组织化学习,阻碍深度汇谈和有效讨论,难收集思广益、凝聚高层次共识之效,进而将组织化学习形式化、虚空化。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使组织生活成为平等主体平等汇聚平等交流的民主平台,将党员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基层组织生活,确保党员有效参与。开展组织化学习,以较高参学率和有效覆盖面为前提和基础。党的基层组织要着眼于推动党员学习权利的行使和学习义务的履行,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提高党员对组织化学习的有效参与度。当前,特别要按时上好党课,组织党员集体学习,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组织党员集体研讨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第三,完善基层组织生活,确保学习价值取向。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位一体,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学习链条,彰显学习的基本价值取向。走马观花式的学习、装潢门面式的学习、学用脱节式的学习、唯诠工作式的学习,凡此种种,都将背离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偏离应然的价值取向。要完善基层组织生活,让组织化学习遵循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结合"规律,将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协调共进;将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使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三、建构组织文化,凝聚基层组织生活的精神动力

      组织化学习意味着党员在党内组织生活中不同层次、不同时空的全员汇聚和良性互动,离不开以共享价值为核心的精神动力的强力支撑。因而,推动组织化学习,要把握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角色心理,培育科学的组织文化,凝聚角色行动的精神动力。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和行为风格等的观念体系,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要素,对组织成员起着引领、规约和激励作用。党的基层组织也是在一定的组织文化的支撑下生存与发展的,组织文化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党的基层组织建构特定的组织文化,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社会化路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员,使其成为组织文化的精神内核。组织文化在组织内部有效地传递和弘扬,有助于赢得党员对组织的合法性认同和支持性参与。因而,这样的组织文化本质上应是组织内部的和谐文化,为全体党员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精神支撑。从过程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和谐文化的组织文化应意味着党员对自身在组织生活中的角色功能持积极的看法,并产生采取角色行动的积极态度;也应意味着党员对党组织的忠诚和对其他党员的信任,进而产生与他人通力合作的积极意愿。因而,这样的组织文化必然内蕴合作文化。党的基层组织建构特定的组织文化,要深刻把握人的趋社会性特质,加强合作主体的文化塑造。作为合作文化的组织文化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功能性合作以及组织成员与外界的功能性合作。无论哪一种功能性合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层次性。通过相互学习、互动学习实现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建共享是当代组织成员之间的功能性合作、组织成员与外界的功能性合作的首要价值。相互学习、互动学习成为当代功能性合作的基本形态。因而,这样的组织文化必然内蕴现代学习文化,强调组织学习生活化、组织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党的基层组织建构特定的组织文化,要深刻把握现代学习文化的特质,推动组织成员学习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为组织化学习奠定坚实的学习文化基础。

作者:罗星街道 秦科科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