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党的建设与福州新跨越

——福州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登

2011-07-01 08:51:50来源:福州日报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等8家单位联合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论文征集活动。这次活动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同志在深入学习思考、调研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报送论文,充分体现了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对进一步完善我市“十二五”发展思路,加快实现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定信念和高涨的理论热情。为促进理论学习成果转化,推动我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下转载此次研讨会部分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团结和谐:新形势下党建设的新要求

市社科院 张忠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对党90年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的考验和和平建设的检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担负着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团结和谐。团结和谐能克服一切困难,能战胜任何恶劣的环境,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90年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愈挫愈强,靠的就是党的团结和谐。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面前,党的团结和谐尤为重要。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各个领域都处于深刻的历史变迁之中,改革与发展中需要处理的问题都是深层次、高难度的。建设团结和谐的党就显得更迫切、更重要。这就必须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用制度来维护党的团结和谐,用制度来抵制批判影响团结的行为。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解决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党的先进性要求的问题,增强党员意识,团结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意识,在全党形成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部署的良好氛围。先进性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特别是要结合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有的放矢的教育。

      当前要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学习“双百”人物的英雄事迹,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要引导党员回顾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用为共和国建立、建设英勇献身的英雄激励自己,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待遇面前不攀比,在困难面前冲得上去,在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敢于开拓,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维护党的团结和谐。

珍惜执政经验 坚定理想信念

鼓楼区水部街道 缪慈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执政62年前夕,放眼全球,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崛起并震撼世界,已成为国际理论界、知名人士的热议话题。然而,在我们国内包括党内有些人却心存疑虑,或不敢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已经崛起,或见到我国目前在发展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而信心不足,甚至认为“如果中国不朝着西方演变只能是死路一条”等,散布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不信任言论,实际上已动摇了党的理想信念。为此,有必要回顾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加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以便把全党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中国成功崛起的最根本原因和宝贵经验,说到底就是党的十七大所概括的,在于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因为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勇于创新,善于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观、人权观、自由平等观。但总有一些人格外偏爱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价值观念,把西方政治制度及其观念绝对化神圣化,好像中国如果不照搬西方那一套就“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既是不可取的错误观点,也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我们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党性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灵魂和方向,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诚然,在我们社会,当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正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尤其是腐败问题已成为执政党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最危险的因素。腐败分子大多都是先丢失党的理想信念,继而背叛党和人民,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在创先争优中增强党性教育。只要我们全党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为人类最美好幸福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慧优势: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法宝

江南水都中学 陈湘芝

      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最富有朝气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犹如磁场,吸引各族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共产主义信念恰如“倍增器”,在中华大地演绎着“滚雪球”式的党员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为何具有如此震憾的感召力?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凝聚力?笔者认为,无可企及的智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核心要素所在。

      论及中国共产党智慧,可谓举世公认、首屈一指。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与改革时期,共产党诸多智举堪称过人。但这些智慧并非“小技”,是有别于帝王将相的权术和一般的计谋韬略的,也并非什么秘密,是尽人皆知的,或者说是公开的秘密。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摸索出的那套令敌闻风丧胆的军事战略战术,绝非机密。但令敌费解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却很难被其他军队仿效。毛泽东一语道破天机:“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这恰是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核心竞争力”,有学者概之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门绝技。

      党的智慧是核心竞争力,有核心竞争力的党是有力量、有活力、有前途的党。从嘉兴南湖到南昌城头第一枪,从井冈星火到遵义会议,从延安窑洞到西柏坡农家小院,从三大战役到天安门胜利礼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卫星,从冲破“两个凡是”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创办经济特区到改革30年巨变,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废除农业税,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抗击非典到百年奥运梦圆,从2008年雪灾到汶川抗震,从神六飞天到上海世博……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卓越政治智慧的结晶。铁的事实反复验证,党的智慧优势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

      党的智慧源于人民事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党的事业是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蕴藏民众基因的智慧决定了党的智慧是战无不胜的。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演绎一次次绝处逢生的历史壮举,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视人民为国家主人,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处处彰显民众情怀。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根本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党的智慧源泉。

中国共产党90年精神家园建设的探索

市委党校 俞慈珍

      精神家园是人们生息繁衍的精神性处所,是人们的灵魂安顿之所、心灵所系之处。党的精神家园,从文化上反映出党的宗旨信仰、思想理论、意志品格和先进追求,从观念形态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加强党的精神家园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神家园,对一个人而言,是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精神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兴旺发达、传承久远,总会得益于自立自强、不懈进取。反之,一个国家或民族从兴盛转向衰败,总是先从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信念失落开始。90年来,党通过精神家园的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人民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整个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思想建设为前提,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作风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反腐倡廉建设为保障,把精神家园建设的要求贯穿和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建设党的和谐家园,就是要以和谐文化为支撑,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使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

      精神家园建设要与经济建设、产业振兴、科学发展相结合,要与社会进步、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精神家园建设与大众文化、生活方式、个人修养相结合,把党的精神家园建设落到实处,落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

履行党的宗旨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福州民生工程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市委党史研究室 宋建新

      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以为全体民众谋福利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福州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民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因此民生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福州民生建设发展过程始终是在党领导下注重有重点、有步骤、积极稳妥、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对民生价值、内涵等方面进行定位时,对民生建设时机和突破口的选择和把握时,在探索民生建设的具体模式、重大原则和实践路径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党领导下进行,从而推动了福州民生建设的健康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源泉。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建设受益者,而且是民生建设实践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主体力量的作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极大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无穷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尊重他们的创新实践,民生建设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立足福州实际,抓住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现阶段,我市人民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生活阶段,基本做到衣食无忧了,当前的民生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生态等发展层面的问题。此时,改善民生的重点就不能再停留在满足民众的温饱需求上。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结合福州实际,集中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全方位保障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推动科学发展 打造宜居城市

市委办公厅 潘 隹 林徐峰

潘 佳

      党的十七大以来,福州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把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促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建设海西省会中心城市、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2006年的1683.93亿元提高到3068.21亿元,财政总收入占 GDP的比重也从11.79%提高到13.12%;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从2006年的10.5∶43.3∶46.2调整到2010年的9.2∶44.5∶46.3;工业经济对区域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以来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大关、2010年达到4853.4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92亿元;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万元GDP能耗指标、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比均顺利完成“十一五”既定目标任务;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逐年提高,两度获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外经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榕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全面拓展;宜居城市形象不断提,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今年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位居全国36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榜首。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点,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0年市本级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38.7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43元;制定出台了《福州市四城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着力保障被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3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持续提高,在榕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坚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摆上重要位置,实施565万平方米危旧房(棚屋区)改造,建成社会保障房面积约305.76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228.1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54万套社会保障房开工建设任务。(记者  吕路阳  整理提供)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