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011-09-15 10:55:23来源:台江区委宣传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引领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明确着社会的价值导向。只有建设和谐文化,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要建设和谐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精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任务。因此,要解放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文化战略,提高群众的精气神儿。

      就福州市而言,就是要结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审视市情,准确定位,挖掘城市积淀的文化内涵,突出闽都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凝结福州城市精神和个性的文化品牌,为建设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一、福州市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成功实践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也是福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坚强抓手和有力途径。认真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福州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深入挖掘传统特色,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内涵。一是挖掘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中,民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遗产。在现代人追逐时尚、全球性文化趋向同化的时候,民俗的丰富多样和其中包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又重新为人们所认知,民俗回潮渐成时尚。福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底蕴深厚,它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也要服务于群众,造福于群众。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传统优势,注重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来丰富完善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并依靠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充分展示福州民俗文化的精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始于200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的闽都民俗文化节,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多样化的民俗活动、多层面的交流活动、全方位的发动参与,进一步彰显闽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广大市民群众在参与中了解、喜爱、传承传统文化,从而打响闽都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品味。二是挖掘节日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闽都文化百花齐放,“我们的节日”贯穿全年,遍及城乡,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这一载体和形态,春风化雨,沁入人心。福州市赋予拗九节、邻里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弘扬爱老尊老、邻里和谐等传统美德。2005年伊始,把“拗九节”定为“孝顺节”,逐渐成为福州最富有人文情怀的“新”节日。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孝老爱亲活动,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对长辈、对老人的感恩敬重之情。在福州,农历“七夕”有煮蚕豆赠邻结缘的习俗。福州市因势利导,将它改造成“邻里节”。邻里音乐会、邻里运动会、邻里美食会、“我的好邻里”报告会等活动在各社区开展的如火如荼。

      (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辐射力。一是大兴广场文化。以文化广场为场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具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吸引群众参与其中。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最早出现于2004年,由市民自发形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福州市进行积极的引导、协调和扶持。2005年,免费开放所有公园广场,文化部门还对合唱队的音响和用电给予了资助。短短几年,“激情广场大家唱”如星火燎原,迅速成长。公园文化广场还带动了街舞、秧歌、交谊舞、闽剧、评书、腰鼓、蹦操、溜冰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了广场文化的蓬勃开展。2010年6月,福州市“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被文化部授予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二是大兴社区(村居)文化。实施“群众文化培训工程”,开展群众文化培训成果展示,培育文化培训品牌,以点带面,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升。组织开展元宵灯会、新福州人歌手大赛、福州合唱音乐周、“走进美的小区”、“小戏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丰富社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利用“三堂”(礼堂、祠堂、庙堂)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秧歌、腰鼓、闽剧票友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送戏下乡4000多场,电影下乡12600多场,培训农村文化骨干2500多名。这些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吸引了群众的参与,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这正是“文化活动如潮如风 群众参与其乐融融”。三是大兴读书活动。五届读书月,福州累计举办活动350多项,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成为目前福建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读书文化节日。闽都大讲堂、闽都乡学讲习所、东南讲堂、百姓讲堂等各式读书讲坛不断涌现。金秋书市、闽都文化与城市精神论坛、演讲比赛、藏书票展、美文诵读晚会和“好书进万家”、“爱心捐赠图书、传递知识财富”等活动,让榕城弥漫书香馨香。读书节活动以其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特色而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和各界群众学习充电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层面群体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高了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文化氛围,而且更好地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权利,使社会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吸引力。福州市注重群众文化活动与地域特色文化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鼓楼区加大闽都文化资源的挖掘、宣传、推介力度,扩大闽都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满足市民和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闽都乡学讲习所”、“乡音讲坛”等闽都文化宣传阵地的影响力。台江区注重发挥民间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推动社区组建腰鼓队、合唱队、伬唱队,自编自演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彩节目,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居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长乐市坚持用文化涵养城市理念,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文化设施,借助当地文化名人、名家的品牌效应,从不同侧面对城市文化要素进行整合、包装与推广,全力打造“文化之城”。一个以市区为中心、辐射乡镇的点、线、面相结合“半小时文化圈”已然形成。

      二、探索福州市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进一步实践走向

      (一)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规范运作。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文化指导员赴社区、村镇培训、辅导基层文艺骨干。同时,根据群众需求,组建不同专业、多种层次的群众文艺队伍,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体系。对由社会团体组织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要积极加强引导和管理。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各方资源,设立群众文化活动专业网站,强化“组织、指导、展示、培训、服务”五大功能,提供一个登记、发布、交流、沟通、互动、监督、检查的基础平台。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建议兴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馆、温泉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全面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标工程,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和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力度。建议组织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行政村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文化设施与周边农村、社区共享机制,文化设施与活动场所定期定点对群众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求知求美、娱乐休闲、保健强体的各种需求。

      (三)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品质。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使和谐的价值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努力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构建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强调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工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在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深刻内涵、目标措施,倡导和树立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信念,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形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的思维方式,强化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想基础。

      (四)着力营造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深化“城市精神”学习实践。把培育和实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作为和谐社会理念在福州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在城市、农村及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城市精神”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市民论坛、展示城市精神新成果等活动,增加共识,凝聚民心,使“有福之州”的人文精神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追求。同时,加大闽都文化的研究力度,提升福州作为历史文化之都的水平和境界。特别是要研究如何加大闽都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比重。

      总而言之,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和谐文化建设对增强福州的综合实力、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当然,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和谐文化建设同样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倾力打造并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品牌,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权利,实现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陈光明 阮盛银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