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着力点
推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近年来,苍霞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社区文化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力,营造社区广大居民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涌现出不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传承历史文化 沐浴文明新风
社区文化是一定地域、地区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包含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保护和继承。开发、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提升传统节日内涵,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苍霞街道地处台江区西南部,历史可追溯北宋年间,这里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商贾游人留下的逸闻趣事,广为流传。清翰林院编修潘炳年、闽剧宗师陈春轩、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均生于此。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福建著名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爱国华侨胡文虎、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等亦来此地办学创刊、建府兴业。此外,苍霞自古以商贸发达而闻名,沿苍霞洲之闽江一带有美打道、蓬埕道、南福道等道头,为茶、笋、纸、木等特产集散地。至解放初期,苍霞地区已建立了近10家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地域性“会馆”,为源远流长的“闽商”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造就出了以民俗文艺和信仰文化为主的苍霞人文景观。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交易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文艺形式,如渔歌、旱地龙舟、藤牌操、龙舟赛等,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新时期的沃土上又吸收了新的文化内涵,正如同一颗具有极大生命力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壤上,为广大群众所喜好。
苍霞街道充分发挥濒江临水优势,深挖文化资源潜力,按照区委宣传部的“一带一区三圈十大项目”的文化新格局,注意把社区文化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结合起来,推进民间文化和现代文明融汇发展。一是以青年会、古田会馆和台江实验小学少儿闽剧基地为节点,大力开展文物单位、文化场所、民俗民风的普查、摸底、造册工作,编制了《苍霞街道民间民俗文化圈画册》,进一步整合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二是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载体,开展清明节植树、端午节龙舟赛、包粽子比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居民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乡情感。三是依托拗九节、邻里节、重阳节等,组织社区开展一系列以“尊老、爱老、助老”为主题,以“百叟宴”、“ 金厝边、银乡里”、“好邻里”为载体,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礼俗。四是开展评选五个“十佳”、“魅力小街巷”,寻找“身边好人”等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将健康向上的思想传播给社区居民,激发居民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五是加大对文艺轻骑兵的扶持力度,抓好“藤牌操”、“金锣开道”等具有民俗特色舞蹈的编排力度,并组建“夕阳风采”社区合唱团、“福州文明之声”歌咏队,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内涵。六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结合苍霞地区特色进行汇编成册,使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得到保护和继承。
在苍霞公园景观带整治工作中,我们提出苍霞公园的开发设计应以民俗文化为主导,与坐落在辖区内的,以闽江的水文化为主题的闽水园和以“福州历史文化长廊”为精华的闽风园连成一片,着重彰显台江浓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底蕴,进而建议将苍霞公园改为闽俗园。期间,我们邀请民俗专家对闽俗园建设进行可行性调研,并结合台江民间民俗文化特色以及公园总评规划,初步考虑以民俗、节俗、食俗的浮雕长卷、人物塑造、灯光水幕等展示民俗文化内涵、唱响“我们的节日”,彰显有“福”之州。其次,在竹林境尚书庙腹地修建戏台楼阁,集聚曲艺杂谈(闽剧、十番乐、尺唱、评话等),搭建票友乐园,形成文化交流互动。第三,把现福善堂处的大榕树进行包装,打造成青年男女抛彩许愿,以期愿望成真的许愿树,以期吸引居民甚至外地游客来闽江堤外许愿祈福,成为江滨另一道文化风景线。此外,福善堂在历史上曾做过很大贡献,曾是“地下航线”重要联络点,运送地下党等革命志士。有鉴于此,在拆除福善堂后,在附近立纪念碑,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下来。
发扬社区精神 营造和谐氛围
社区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的传承、积累和融合,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一种文化认同暨“社区精神”。苍霞中平社区荔枝弄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邻里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
荔枝弄原来叫荔枝树下,据老人们回忆,这里原有一大片的荔枝树,还有一条小河,许多人在荔枝树下拉家常吃荔枝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五十年代初,由于过怕了“上无寸瓦,下无寸土”长期漂泊的日子,渔民们就你一家我一家地在这里盖上房子,把这里当作避风港,一改过去孤舟漂泊、居无定所的日子。居住在荔枝弄的居民特别珍惜这种平稳、安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彼此照应,老人生病了,邻居就会送上一杯热茶、一碗热面;家长不在家,周边邻居会帮助照看小孩,并提示邻居关好门,上好锁,注意防盗、防火;邻里、家庭发生纠纷,都会主动上门调解,并涌现出像区“十佳邻居”庄美珍、区“十佳公婆”叶大琛、区“十佳好儿媳”陈玲颖、区“十佳外来工”陈贤礼等优秀人物。
荔枝弄一带都是木屋毗连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特别强,因此,街道、社区把安全防范作为守望相助的重点,每户都配置一台干粉灭火器,组织邻里们通过相互提示、相互照应、相互支持,建立相互帮助机制,并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群防群治队伍、平安中心户长为基干,利用土广播、宣传栏等定期宣传防火、防盗、防汛、防疫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做到白天有专人的保洁员,夜间有专门巡逻队,并动员居民在闲暇时间里,各家各户串一串,房前屋后转一转,关心邻居家里的各项安全情况,发现可疑的人和事及时查问,发现违法活动及时报警。另外,对孤、寡、独、残等人员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邻里家庭中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尽力帮助调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用守望来维护安定,用平安来构建和谐,用左邻右舍亲密无间的交往来感受小家的温暖、大家的温馨,营造出守望相互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
丰富活动载体 缔造文化家园
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和谐的生命线,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陶治人的情操,使居民得到美的享受,也是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提高社区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台江区首批社区建设示范点之一的苍霞新城社区,既是福州市首批棚屋区改造的样板社区,也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较为活跃的社区之一。近年来,社区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社区为家,众心共创,美丽家园”的精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社区文化管理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和互动,搭建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福建省敬老模范社区、福建省科普示范社区等称号。
社区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庆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是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辐射带动周边社区文化蓬勃发展。举办了社区邻里节、拗九节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猜灯谜联谊会、闽剧戏曲票友会、歌友会、自编自演的社区儿童才艺表演等。这些活动依托社区、贴近群众,在社区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成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元旦、春节、国庆期间,社区文艺轻骑兵展示威风锣鼓、腰鼓、扇舞、秧歌、健身操等欢乐气氛较浓的团体节目也让社区居民充分感受到社区的活力和热情。二是多方联动,树立“共建共享、共驻互助”的理念。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苍霞新城社区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社区出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办法,努力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不断把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了社区文化共建工作不断发展。社区与区政协共同举行“关爱在社区,一对一帮扶”活动,建立了“一对一”困难群众医疗帮扶和救助机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中心携手为居民提供经常性的免费理发、体检、家电维修等服务;与台江第一中心小学、苍霞幼儿园联合举办文艺演出,搭建亲子乐园;与鲲鹏青少年服务中心合作,开设了“乐学园”俱乐部,聘请“校外辅导员”志愿者,满足社区未成年人快乐学习和交流的需求;与新华都(同德店)等企业联合举办主题为“传统文明过端午,粽情飘香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比赛,活跃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今年,苍霞新城社区还与区委宣传部、区老龄办联合举办“拗九节——敬老志愿服务”,与社区老寿星共庆拗九节,提倡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打造文化品牌 提升社区品位
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长寿社区心家泊小区位于江滨大道北侧,总建筑面积94000平方米,共有6栋高层,属高尚智能化住宅小区。早在2004年心家泊楼盘动工以来,街道就与开发商共同规划设计,以“文化先导构筑和谐社区”为理念,精心打造培植社区文化,现拥有培训室(市民学校)、阅览室、婴儿室、棋牌室、儿童乐园以及乒乓球、台球、室内外游泳池、室内健身所、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一系列文体配套设施。
社区文化塑造了物管企业的形象和品牌,高品位的社区文化,可以吸引高品味的用户,高品位的消费群,又可以提高社区的格调,互为推动,相得益彰。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凝聚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弥补高层建筑封闭式管理带来邻里之间沟通、交流的不足和缺憾,心家泊物业在街道、社区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夏季都举办“情系社区、爱在家园”为主题的仲夏社区文化节。每届文化节历时1个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综合性的文艺晚会、大型义诊活动、幼儿园专场汇演、社区才艺大比拼、健身舞会、宠物竞技场、少儿绘画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时间跨度长、表演阵容强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