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见真章
——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理念的升华和视角的转换,即更加注重将理论运用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中,成功实现了这一理论读物的华丽转身和深刻蜕变。我们都知道,科学理论要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百姓所接受,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最终还在于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该书在保持前几本读物一贯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理论与群众“零距离”和“面对面”,进一步凸显了其鲜明的百姓立场、百姓话语、百姓情怀、百姓期待,是一本用百姓的语言写就的供百姓阅读的好书,也是基层理论宣传工作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应该说,通过多年来科学理论大众化的成功实践,群众的理论需求进一步满足,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将科学理论运用指导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更多的新问题、新难题、选择题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解决措施和办法说的更细致、更深刻些。把这些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从理论层面讲明白、说清楚了,群众就会少一些困惑和疑虑,多一份理性和信心。这也是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最生动体现。
这种对问题的解决意识深深地体现在这本书每个篇章的写作中。面对“涨”字牵动百姓心的状况,这本书提出了五条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即转文件、保供应、畅流通、强监管、增补贴等,为我们阐明了调控物价面临的较好宏观经济环境,强调继续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持保持物价稳定。在谈到怎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时,将就业比喻成一艘舰船,通过就业政策“领航”、自主创业“启航”、职业培训“助航”、公共服务“护航”等,更加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就业。这种对群众心声的直接回应和群众疑惑的直接解答,不由得让我联想到最近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只有接地气才有影响力,进基层才能进民心。同样,科学理论要实现大众化,就是要极力避免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要把严肃的理论话题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用群众身力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去说话,实现理论宣传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通过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解读,对物价、住房、就业、教育、反腐倡廉等实际工作进展和成效的交待,对解决问题的前景的展望,将使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激发全体群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和干劲。可以想象,将它运用到各种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平台上,必将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