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各地优讲 >> 正文

构建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口都市圈探析

2012-02-16 10:23:04来源:福州党校学报

    摘要:构建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口都市圈,对壮大海西闽东北一翼的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必须完善闽江口都市圈城镇体系,发挥城市功能竞争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配套能力;深化榕台合作,实现多领域对接。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闽江口;都市圈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如城市群、大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带等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普遍生产。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系统组织的高级阶段,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新单元。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福州要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辐射功能,就必须从原有的单个中心城市的扩张式发展转向培育区域整体优势的集聚式发展,走全方位、多层面、一体化推动的路子,积极推进平潭岛开发,整合闽侯、长乐、连江、罗源,福清,构建以福州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闽江口都市圈,进而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这对于壮大海西闽东北一翼的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闽江口都市圈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客观基础

      (一)闽江口都市圈空间范围
 
      都市圈是一个系统概念, 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学术界普遍认为都市圈是指是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近城镇区域共同构成的地域空间上相互临近、功能上互相协作、形态上呈现圈层结构、具有一体化趋向的城市密集区,是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集散与周边城市地区密切联系所波及的最大功能地域范围,也是具有密切功能联系、一体化趋向的融入人的规划组织理念的城镇空间组织形式。不同阶段,中心城市等级规模与作用强度不同,对外部经济社会影响范围也不同,形成不同空间尺度功能地域,一般分为单中心都市圈与多中心都市圈,具有层次性、动态性与系统性特征。

      目前,闽江口都市圈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正处于由初级向中级演进的关键阶段。它是以海峡西岸唯一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市区、长乐市区、连江县城、罗源县城以及这些市县的众多大大小小城镇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闽江口都市圈户籍总人口645.9万,其中中心城市福州市区户籍总人口188.6万;常住总人口有680多万人,其中中心城市福州市区常住总人口270多万人。

      (二)闽江口都市圈发展的优势条件

      1.港口优势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产业布局不断调整,资源、成本和市场这三者的关系对经济的布局影响越来越明显,区位条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闽江口都市圈地处东南沿海, 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邻近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港口资源丰富的地区,港口优势明显。大陆海岸线长达920公里,河内岸线133公里,从北到南分布着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等河口和港湾,规划的港口岸线57.6公里,规划的闽江口内港口岸线19.3公里,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前列。目前福州港已形成了罗源湾港区、闽江口港区、松下港区和江阴港区四大港区组成的结构,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随着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代,港口的作用日益凸显。

      2.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人文优势

      闽江口都市圈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比较高,超过54%。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7 条主要河流, 总长703公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635亿立方米。旅游资源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形成了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等三大品牌。中心城市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平潭海坛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林则徐墓、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是全国著名的温泉城市,温泉资源分布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闽中温泉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温泉之都”。福州还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海外福州籍侨胞和华人达250万人,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是福州乡亲最重要的海外社团之一,在全球已有42个属会,自1990年起每两年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召开一届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恳亲大会,已成为港澳侨福州乡亲胼手胝足、共创辉煌的纽带,人文优势明显。

      3.独特的对台合作优势

      闽江口都市圈还处在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闽江口都市圈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80%以上台湾民众祖籍地在福建,而福州籍的台湾乡亲就达80多万人,台湾每个县、市均设有福州同乡会,台湾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当部分来自闽江口都市圈。闽江口都市圈与台湾地区商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成为吸纳台湾海外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最主要的投资区之一。目前中心城市福州正在大力推进ECFA框架下的榕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建设闽江口榕台产业对接集中区、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和主要通道,打造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城市。

      (三)闽江口都市圈发展的客观基础

      1.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闽江口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闽江口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为2912.32亿元,占福建省经济总量的20.28%,人均生产总值为50366元,是福建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8倍;年末总人口为578万人,占福建总人口的15.94%。

表1  2010年闽江口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
年末总人口(万人)
GDP(亿元)
人均GDP(元)
福州全市
645.89
3068.2
44242
福州市区
188.59
1534.60
81372
福清市
127.50
474.65
37227
长乐市
68.51
301.28
43976
闽侯县
64.76
236.88
36578
罗源县
25.54
103.76
40626
连江县
63.22
188.61
29834
平潭实验区
40.11
88.73
22122
闽江口都市圈
578.23
2912.32
50366
 
资料来源:根据福州市统计局编印的2010年福州市情计算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闽江口都市圈发展水平较高,其中福州市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是闽江口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罗源县经济实力强大,是闽江口都市圈发达地区,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福清市排名第28位,长乐市排名第74位,在2010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的县(市)排名中,福清市、闽侯县、长乐市分别位居第三位、第六位和第七位,罗源县发展势头强劲。

      2.产业结构现状

      目前闽江口都市圈的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从第一产业看,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竹木等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名牌化工作不断推进,优势特色产品在空间上日益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福清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榕台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闽江口落户,改善了品种结构。

      从工业看,产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基本形成。工业加快向以福清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福清、长乐、连江、罗源等两翼四县(市)工业总产值占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3%。闽江口都市圈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能源等八大产业。

      从服务业看,总量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近年来,福州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福州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3%,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有6家物流企业入选全国物流百强企业,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2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已初步形成了网游动漫、广告业、信息传输软件业、会展业、设计服务业等为支柱的发展格局。 福州还被评为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鼓楼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三、闽江口都市圈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模较小,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

      国外的城市首位度理论认为,一个经济发达区域的首位城市要能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其人口应不少于区域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福建3600多万人口,福州市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闽江口都市圈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射作用,其人口应不低于360万,而目前福州市区建成区的常住人口尚只有270多万,与全国的省会城市相比,规模也属中等偏下。从GDP看,在福建省三个中心城市中,落后于泉州市;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不包括4个直辖市和拉萨)中位居13位,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仅高于厦门。在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方面,福州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较后位置。在2010年4月2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福州排名第37位,即落后于厦门,也明显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由于上述差距,福州市区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很大限制,不如长三角有超大城市上海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以及超大城市南京、杭州和经济活跃的苏州、无锡、宁波等;也不像珠三角有、深圳、广州等超大城市的积聚和扩散效应。

      (二)城镇体系不完善,次中心城市规模偏小

      闽江口都市圈内城镇规模结构不太合理,即都市圈内各城市未形成大中小等级分布、比例合理、配套衔接的城镇体系。次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如2009年福清市建成区人口仅为达到35.9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3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使得都市圈的积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受到限制。在功能结构方面,城市的定位分工不够明确突出。虽然各城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有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但还未实现有序分工,功能互补。

      (三)与台湾产业的承接还不紧密

      虽然闽江口都市圈与台湾隔海相望,双方在合作上具有内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先天性优势,但是,两岸的合作要进一步深入拓展仍然面临着不少障碍。相对于由资源配置条件、资源配置成本、产业链、消费市场等构成的台商投资环境,闽江口都市圈有的产业聚集能力相对薄弱,产业配套及服务相对滞后。

      四、闽江口都市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闽江口都市圈城镇体系,发挥城市功能竞争力

      城市功能竞争力的提高,来源于城镇体系的完善,即各城镇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组成网络式空间开放模式,形成合理的等级体,带动各自经济腹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因此,构建以福州为核心的闽江口都市圈,必须形成中心城市福州与周边平潭实验区、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侯等县(市)合理的产业分工,提高城市、城镇的效益与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强化中心、发展两翼”战略,将长乐市、闽侯县和连江县融入福州市区共同发展,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现代化城市新格局。二是加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市、罗源县的一体化发展,优化调整区域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规模等级,引导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2.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能力

      本着提高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都市圈产业分工与整合。鼓励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从产业布局上,要确定好各区域的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点。首先,福州市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岸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要把福州市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中心、物流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和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其次,闽江口作为为生活旅游型为主的湾区,应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造船、环保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客运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步伐。最后,充分利用平潭、福清、罗源湾区和港口岸线资源,以湾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要素的集聚,提升沿海一线的辐射带动能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配套能力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调整都市圈经济布局,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也是都市圈内次级中心和中小城市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从整体上有序推进省会中心城市发展,在空间布局组织上应以省会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积极促进闽江口都市圈建设,聚合城市集群优势,并由点到面、到线进行设计,在完成对闽江口、长乐沿线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从“乌龙江时代”到“滨海时代”的跳跃。为此,一要从理念上确立以统一规划和项目对接为抓手,整体推进都市圈内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和配套;二要从路径上打通腹地,做大港口,在扩大腹地方面,首先要建设快速铁路网,其次要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三要加快能源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4.深化榕台合作,实现多领域对接

      顺应台湾产业转移和两岸合作交流趋势,充分利用两岸产业发展的互补条件,把握国家赋予的对台先行先试政策,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要求,深化与台湾在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人才等方面合作与交流。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闽江口都市圈与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勇,高汝熹,罗守贵.都市圈形成的基本要素[J].安微农业科学, 2007(16).

    [2] 尹晓波,侯祖.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J].地理经济,2006(3).

    [3] 刘承良,余瑞林等.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7 (1).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翁新汉)

责任编辑:胡小梅